高职教学质量影响因素分析:学生、教师与专业维度的探讨
在当前的教育体系中,高职教育作为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其质量和效果直接关系到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才结构的优化。然而,高职教育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诸多挑战,这些挑战既来自于学生自身的学习特点,也与教师的教学能力及专业设置的合理性密切相关。本文将从学生、教师和专业三个维度,深入分析当前高职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并探讨可能的解决策略,以期为高职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供参考。
一、从学生维度分析
首先,学习能力弱。目前高职生源主要是中职的对口单招学生和高考录取中最后批次。同时,从2019年开始,高职院校连续三年每年面向社会人员(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和新型职业农民等)单独招生100万。总的来说,高职学生的基础薄弱,学习能力弱,自主能力差。高职(大学)教学不同于中、小学教学的应试教育,教学节奏比较快,而且需要更大程度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受学习能力的影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常会出现脱节现象,课后又不能及时主动加以巩固,时间一长问题就越积越多,难免对学习失去信心,最终可能导致厌学。
其次,学习目标不明确,缺乏学习动力。这在当前高职学生间普遍存在。现在的大学生基本是独生子女,经济上有家庭的保障,没有生活的压力,在校期间感受不到就业的严峻形势,对于为什么要学习没有深入思考。为了能有上大学的机会,部分学生是被调剂录取,对所学专业缺乏了解,甚至不感兴趣。这导致学生学习漫无目的,专业学习不深入,这在专业对口就业率上有明显反映。
当前对于高职教学质量影响因素的分析,很少提及学生因素,多是受到“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观念的影响,但学生才是学习的主角,如果在高职教学改革中忽略学生自身的因素,则改革很难成功。当务之急是要解决学生学习主动性问题,最大限度激发学生学习的内生动力,这能对提高教学质量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从教师维度分析
绝大多数高职院校都是由中专校升格而来,因而当前高职院校的专业专任教师主要有三种类型:原有的中职教师;中专升格后大量引进的高校毕业生;从行(企)业引进的高技术技能人才。前两类教师基本是从高校毕业后直接进入高职院校,在专任教师中占比高达80%。他们接受的是普通高等教育,高校教学注重学科的完整性、理论的系统性,所以这部分高职教师的学科教育思维根深蒂固,“重理论,轻实践”,并且实践经验缺乏。而从企业引进的高水平人才,在技术技能方面成就很高,但实际教学经验欠缺,短时间内无法胜任教学。高职院校也择优从校外选聘一部分高技能人才作为兼职教师,他们可能具有比较强的专业操作能力,但由于没有接受过系统的高职教育教学理论培训学习,教学经验不足,且因有本职工作,兼职教师在兼课过程中很难保证教学稳定,不能和专任教师一样正常参加常规的教研活动。总之,高职教育一直缺乏符合本身特点的师资队伍,这是影响既定教学目标实现的重要外部因素。
三、从专业维度分析
专业是高职办学的精髓,高职教学活动是基于专业进行的。职业教育的定位是以就业为导向,培养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技术技能人才,因此高职办学的专业应该是与地方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目前高职院校专业的开设基本是根据社会需求而定。高职学生报考专业是以就业为导向的,哪个专业就业前景好,哪个专业招生就相应好。为了使招生最大化,各院校就尽可能开设招生容易的专业,导致高职办学同质化现象严重,难以形成特色。
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大规模生产所需的中、低等级技能人才已出现结构性饱和,很多专业原有定位的技能水平已落后于社会需求,专业升级迫在眉睫。与此同时,高职专业学习的核心在于获得技能,其落脚点便是各门课程的教学。目前高职教学虽然都采用“工学结合”的课程教学理念,但实际操作还是按照“理论—实践”这一程式开展教学,在很大程度上仍沿袭老中专或普通高等教育的教学方式,将高职课堂变成中专的放大型或本科的压缩型。教师上课要么是在课堂,要么是在实训室,虽然这样操作起来方便,但不适合高职人才培养。当前来看,高职课程体系中偏理论的课程比较多,专业课程理论与实践分割,与企业需求结合度弱。
以上就是对于本次内容分享,希望对大家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