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创新】三螺旋理论下的职业教育课程思政:构建协同育人新模式
当前,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思政在开发、建设、监督等方面存在不同的建设机制,这不仅限制了课程思政的全面发展,也影响了教育质量的提升。将三螺旋理论应用于职业教育课程思政,不仅能够拓展理论的实践领域,更有助于明确各主体的职责,优化合作机制,从而推动职业教育课程思政的深入实施。
本文将从完善相关制度、提升政校企协同程度、深化三边网络组织三个方面,探讨如何通过三螺旋理论指导职业教育课程思政的建设,以期构建一个开放、共享、创新的职业教育课程思政新生态。
三螺旋理论又称TH理论或模型,是指学校、企业、政府三方保持密切合作关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同时又保持自己的独立状态。三螺旋理论模型实质上是一种国家创新体系模型,强调政府、企业和学校的密切互动与合作。职业教育课程思政建设在管理上与国家管理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课程思政体现了国家对课程思政育人功能及其思想信念教育地位的肯定。然而,当前我国课程思政开发、建设、监督等管理上,各地存在不同的建设机制,或政府重视,由政府主导;或以学校为主,由学校对校内课程思政建设进行规划实施。特别是在职业教育领域,企业主体远未发挥出其价值。因此,将职业教育课程思政与三螺旋理论结合分析,不仅拓展了三螺旋理论,也有助于进一步明确职业教育课程思政各主体职责及合作机制。
三螺旋理论强调,螺旋内各主体都具有自反性,即政府、企业和学校都可成为模型中的主驱动力,不管以哪一股螺旋为主导力量,最终都将形成动态的三螺旋结构,它们能够根据社会需要和制度约束来调整自己所处的位置并循环上升。基于此,结合课程思政组织与实施的现存问题,提出以下策略。
一、完善相关制度,提升螺旋内部进化动力
三螺旋模型有别于国家干预主义模式和自由放任主义模式的地方在于,政府、企业和学校三主体无论其规模大小,都是相对独立的,不存在支配与依附关系。在这种情况下,三螺旋主体需要通过自我提升进而促进整体螺旋的上升。
1.加强课程思政顶层设计,明确课程思政总体规划
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格局,在职业院校实施课程思政教育,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在三螺旋模型中,政府承担着“服务”和“指导”功能。政府作为课程思政总规划师,应坚持党的领导,把握课程思政的总体目标和方向,建立统筹机制。首先,政府可成立由党委领导的课程思政建设指导小组,对课程思政进行总体规划,设计内容框架,对区域内的课程思政建设工作进行规范部署,统筹协调解决课程思政建设中的重点难点问题,检查督促相关工作落实。其次,政府应根据课程思政的要求以及各学科实际情况,结合职业教育特点,组织领域内专家、行业领先者、一线教师等共同对专业教材进行修订,在专业教材中提升思政元素比例,体现教材育人功能,为各专业课堂教学贯彻课程思政理念提供蓝本和依托。
2.构建课程思政建设激励机制,提升企业参与意识
《纲要》提出,把教师参与课程思政建设情况和教学效果作为教师考核评价、岗位聘用、评优奖励、选拔培训的重要内容。教师在课程思政方面的建树能够与其切身发展相联系,有利于充分调动教师的课程思政主动性。企业吸纳了学校的育人要素,成为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主体,政府作为三螺旋中规则制定的主体,在制定课程思政激励制度时,不能忽视企业导师这一重要力量。可通过评选课程思政优秀案例、优选课程思政先进导师、表彰课程思政先进企业等方式调动企业参与的积极性。此外,企业将工匠精神、企业文化等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内容融入课程思政,构建思政理论课与专业课协同育人的思想政治工作新格局,提升职业院校学生对企业生产的了解与文化的认同,有助于企业进一步将职校学生转化为高质量生产力,进而提升企业课程思政参与意识。
3.深入挖掘学校课程思政教学元素,体现时代性
学校是职业教育课程思政实施的重要主体,其本身蕴含着深厚的思政元素,如何挖掘这些元素并适当地融入进课程、运用于教学是难点所在。一方面,学校应充分挖掘地方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丰富思政元素,结合学校特点,将独特的地方传统文化元素与校本特点相融合,建设具有文化性、时代性的课程思政体系。另一方面,学校课程思政建设需不断探索适应学生思想动态发展的创新教育方式,选取贴合社会、贴合学生的思政素材,在抽象生涩的思政要素中融入现代信息化手段,使学生真正参与课程思政建设,主动将思想政治理论要求内化为自己的精神追求、外化为理性和自觉行动。
二、提升政校企协同程度,促进共生共长
三螺旋理论为剖析政府—企业—学校间由两两互动关系转变为三重螺旋交叠,深化合作,提供了全新思路和方法。三螺旋模型不仅厘清了政府—企业—学校三者间的关系,明确了各自职责,也成为实践三螺旋理论的突破口和推进器,为职业教育课程思政提供了新的生态土壤。
1.完善政校企三方合作制度,提升协同管理水平
三螺旋理论认为,政校企三方主体是非线性的合作关系,政府、企业和学校之间存在非零和博弈。地方政府在制定课程思政相关政策时,应充分听取学校意见,同时考虑职业教育教学主体多元化特点,重视企业教育主体,加强与校企合作企业的沟通交流,针对企业在课程思政建设时遇到的困难提出解决方案,帮助企业适应课程思政要求。学校和企业要深刻认识到自身作为职业教育课程思政的重要主体,不仅在实施过程中贡献力量,更应该在顶层设计中积极参与,协同政府制定满足需求的规划方案。可建立由政府主导、企业和学校参与的协同管理机构组织,制定职业教育三方协同管理机制,共同提升职业教育教学水平。在此基础上,建构制度完善、组织健全、资源整合的课程思政工作体系,有序、有效地推动职业教育课程思政,真正实现以立德树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职业教育课程思政育人理念。
2.建立健全以立德树人为本的职业教育课程思政评价体系
职业教育课程思政是隐性教育形态模式,制定健全的教育评价体系能够使教学主体明确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和任务,同时,可视化的评价体系更能够激发教学主体开展课程思政的主动性。三螺旋理论认为,建立政企校三方主体的协同机制是关键,这种机制具有目标一致性,三方主体虽是不同性质的组织,但共同致力于职业教育课程思政立德树人育人目标的达成,完善评价体系,有利于为课程思政育人政策、措施等的调整提供参考,提升反馈水平。一方面,要建立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评价体系。对教学主体提出高要求,把“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作为教师评价的主要标准,从教师的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另一方面,要完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水平评价体系,制定符合学生年龄阶段的指标化评价方案,运用评价反馈进一步完善课程思政教学方案,提升课堂的整体效果。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水平的评价主体除了教师和企业导师之外,也可以将学生纳入进来,通过自评与他评的方式获得更为全面的评价效果。
三、深化三边网络组织,加强耦合机制
三边网络组织是政府—企业—学校三方主体基于三螺旋理论相互耦合,不断加深主体协同而形成的新型网络组织。职业教育课程思政在政校企协同共进的三边网络组织土壤中发展,有利于深化当前三边网络组织耦合深度,有利于为三方主体共同推进职业教育课程思政育人机制提供保障。
1.发挥集团力量,构建职教集团特色课程思政教育体系
职教集团是政府为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提升人才质量,积极为企业和高职院校牵线搭桥,提供政策支持并进行监管,三方为实现政校企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而形成的职教发展新模式。各地区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依据地区产业发展有所不同,同时也体现了地区特色,职教集团内部交流与分享则更具共同性。职业教育课程思政发展应充分利用职教集团优势,将集团内各院校优秀课程思政经验加以整合,供集团内院校领导、教师等学习使用,为职教集团内部课程思政育人提供丰富资源。此外,职教集团还应为职业教育课程思政实践提供条件及保障,将理论化的课程思政在实践教学中加以深化,以更加贴近学生生活需要、工作需要。
2.统筹思政元素,搭建职业教育课程思政资源整合平台
构建资源整合平台是确保课程思政建设不断深化的重要基础。在学校内,校园文化、校风学风等都是重要的隐形课程思政教学元素,将这些元素资源整合应用于教学对学生而言是具体而生动的。企业、不同专业之间的教学内容差异较大,统一的课程思政教学培训针对性较弱,构建一个可供同行间交流学习的平台尤为重要。通过搭建课程思政资源整合平台,将优秀的案例整合到平台上供其他学校的教师、研究人员等学习,有助于提升各地的课程思政教学质量;企业导师也可将自己的课程思政教学经验在平台上展示,与其他导师一起交流学习,提升整体水平。平台的建设需要政府、企业和学校共同出力,同时,三方也可以从平台中获益,提升地区课程思政建设效益。
还想了解更多内容,请参考众师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