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师型”教师:技术哲学与职业教育的融合
“双师型”教师的专业角色特征与技术哲学的形态紧密相连。在技术哲学的长期探讨中,主要存在两种观点:工程技术哲学和人文技术哲学。工程技术哲学专注于技术本身的运作规律,强调技术作为工具的实用性;而人文技术哲学则关注技术与文化、伦理、道德等的联系。这两种观点各有长处和局限。工程技术哲学突出了技术的工具性价值,但可能忽视了技术作为文化现象的价值。只有将两者的优势结合起来,我们才能在物质层面清晰地理解技术的本真价值,在精神层面展现技术的文化意义,在实践层面理解人与技术之间的复杂关系,从而更全面地解释“双师型”教师的专业特性。
一、以技传智:人生智慧的促进者
技术不是自然物,而是经过人类在劳动中逐步形成的具有人文性的人工物。在人工智能技术日渐成熟的现代知识社会,看起来是技术在淘汰人类智能,实际上技术发展与人类智力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从而使现代技术的知识样态愈加明显。美国技术哲学家卡尔·米切姆认为,技术就是制造和使用人工物,“本质上是科学理论在近乎实际的情形中的应用”,也正是在这种实际应用的过程中,“关于人工物的制作和使用的真实信仰可以通过技能、格言、法则、规则或理论的诉求得以验证,并产生了不同类型的作为知识的技术。”
同样,杜威认为不管技术是实践操作技能,还是技术理论知识,它都充满了“智慧性”。据此,他将技术定义为:“所有为了满足人的需要,指导和使用自然界和人类的各种能量的智慧性的技巧。”可见,杜威非常认可技术的“智慧性”,并把它作为“技术”的本质之一。当然,任何技术的发展过程都是具有前瞻性与预设性的,而非是盲目的。技术不可能是“唯理论学派”所认定的具有“理性”,而是具有浓厚人文色彩的“智慧属性”。可见,技术应该是知识样态与智慧的融合物,也正是如此,作为承载技术传播与智慧启迪双重使命的“双师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可能偏守技术传播的单一性任务,而是要从传统的概念模式转向实践操作教学,还要超越历史传统的“师徒制”技艺传承模式。同时,“双师型”教师应该具备准确判断客观事物内在因果关系的能力,在此基础之上,根据技术认识逻辑来构建适合学生认知结构的教学方式,最终达到技术教育的预期目标。职业教育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实现技术理论知识与技术实践操作能力的互相转化。这一目标的实现离不开教师的教学智慧,而从事专业教学的“双师型”教师理应成为以技传智的教育者,这也是“双师型”教师的首要特征。
二、以技传道:职业精神塑造者
“道”是贯穿于中国文化与社会生活的核心价值,在中国器物文化中,中国人始终追求“技”与“道”的辩证统一。“行于万物者,道也;能有所艺者,技也。”在庄子看来,“技”就是一种动手操作能力,“道”本意是万物之本源,在此处就是指内化于心的一种精湛的技能品质,是对技艺最高境界的追求。这种精湛的技能是工匠们在对自然物进行无数次的重组与改造后,在日复一日的反复操练后慢慢形成的稳定而娴熟的技术素养,是一种“近乎于道”的“云端境界”,我国古代诸多工匠创造出美轮美奂的作品,就是实现了“技”与“道”的融通。正如卡尔·米切姆所认为的,过程是技术的重要存在形式,“从根本上讲,与其说技术是被制造和使用的客体,不如说是制造和使用的过程。”技术的使用过程就是人的合理嵌入过程,其中必要带有人的意向、观念与知识,即融合了人的意向性和自然物的物质性,使技术成为主体实践和行动的结果。
我们提倡的“工匠精神”实际上就是“技近乎道”的职业精神。职业教育作为职业者从职前的规范教育,担负着职业精神塑造的责任,而“双师型”教师就是这种职业精神的塑造者,其教学活动就是一种将人的意向性植入技术中的“有目的的实践活动”。因此,“双师型”教师身份除了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特征以外,还有很强的“价值导向”特征。“双师型”教师只有在清晰合理的价值导向的指引下将技术纳入理性系统之中,才能通过技术传播与技术传承将技术教学目标内化为学生认知,使学生形成稳定而自觉的职业观念。
三、技以载伦:技术伦理的弘扬者
近代工业社会以来,随着技术在物质生产领域中的张扬,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在技术领域内的交锋和博弈就从来没有停止过。100多年前,马克斯·韦伯就区分了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他认为,人们为了达到自身预设的目的,往往会通过理性来算计最优的达成手段,将目的达成作为唯一关注点,而忽视行为本身的价值,这就形成了工具理性;价值理性是“通过有意识地对某特定行为所固有的价值进行伦理的、美学的、宗教的或其他阐释,而不管是否取得成就”。韦伯坚信人的活动一定受到价值观的引导,价值理性可以通过调整人的动机来引导人的实践活动。当前,我国技术发展不自觉地陷入了“生命价值隶属于有用价值”的危机,这种价值理性危机已经演化为技术的危机与人的生存危机,进而成为我国制造业“大而不强”的症结所在。海德格尔认为:“技术的危机并不在于一个个具体的器具或机器,而在于器具范式的无处不在。”他就此给出的“处方”是:作为人类技术产物的“人工物”一旦失去了经济、人文、社会、生态与审美等多重要素,那么,所有的技术都会失去“意义”,而只有将这些要素重新融入人工物之中,技术才能重回“意义世界”。所以,我们只有在伦理学思维的框架下发展现代技术,使技术系统实现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辩证统一,才能更好地彰显技术的意义与人类的美好愿景。
在技术的伦理性建构背景下,职业技术教育并非是对学生进行简单的技术训练,而应该是构建“人·物”对话机制,不断释放和澄明技术中的人文性,使技术应用过程中所蕴含的社会秩序与人性得到广泛而深刻的理解。唯有如此,职业教育才能超越“造物”的狭隘视野,真正达到“成人”的目的。因此,职业教育必须要有伦理反思的精神,并为“双师型”教师赋予人文性身份特征:既要关注人的价值性存在与生活世界,又要将技术价值渗透到人们的美好生活之中,为学生开启理解社会文化与生活意义的新思维;还要树立多元化的技术价值观,并将多元技术价值观与教育“以文化人”的功能融合在一起,增强学习者对技术本身与技术影响进行人文性反思的能力。
以上就是本次内容的分享,希望对大家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