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职业教育的适应性增强:动因、原则与实施路径
研究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的问题,本质上是对提升适应能力关键因素的探究,也就是对适应机制的深入分析。在社会科学领域,“机制”一词描述了事物或系统的结构、功能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要把握职业教育适应性的实践机制,首先需要明确两个方面:系统是机制存在的基础,因此,理解职业教育系统构成要素是构建实践机制的前提;其次,要素之间的互动关系与变化是机制运行的核心,这些互动关系对于提升适应能力至关重要。
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的实践机制,是在明确了动因和目标的基础上,职业教育系统根据一定的原则,通过提升认知、多元协同、有效整合和评价改进,对构成要素及其与内外部环境的互动关系进行调整和协调。这一过程旨在提高职业教育系统的适应能力,实现维持性适应、动态性适应与超越性适应。具体来说,这一机制包括适应主体、适应动因、适应原则和适应实施路径等关键要素,它们共同构成了职业教育适应性提升的框架。通过这些要素的相互作用,职业教育系统能够更有效地应对变化,实现持续的发展和完善。
一、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的动因
1.维持性适应与动力机制不匹配
职业教育是一个动态变化的复杂系统,其发展演进的动力机制是实现维持性适应的基本条件。当前,政治、经济、文化等外部社会因素为职业教育发展提供动力不足,无法支撑其高质量内涵式发展。一是政府政策供给不足,存在一定程度的滞后性和路径依赖,且由于职业教育跨界的特性,导致制度设计存在复杂性、困难性和低效性。二是企业参与积极性不高,政校行企多元的利益主体没有形成合力,校企双主体育人格局尚未形成。三是职业教育社会认可度低,存在感与话语权双重缺失,从外部获取动力的能力偏弱,物质动力与精神动力都严重不足。
2.动态性适应与发展需要不匹配
职业教育从属于社会系统,并与其他子系统不停互动融合,在满足国家战略需求与个人需求的过程中,不断扩充生存与可持续发展的有效边界。当前,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与文化传承的供给能力与政治经济文化高质量需求不匹配。一是职业教育的结构、层次不合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不完善,不能满足当前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以及社会主要矛盾转变的需要。二是职业教育管理体制不顺、治理能力弱,部分主体地位弱化、元治理缺失,与类型定位不相符。三是职业教育内部相应机制缺乏,通过自我调适适应外部环境变化的能力不足、速率低下,导致动态性适应长期处于滞后状态。
3.超越性适应与引领能力不匹配
职业教育实践要兼顾好适应性与超越性的关系,适应是对客观世界的尊重,是实践的客观条件而不是实践目的。增强适应性是为了更好地实现超越性的价值追求。当前,职业教育对适应性与超越性辩证统一的关系认识不足,引领超越能力不强。一是职业教育作为与产业联系最紧密的教育类型,很大程度上都在回应,甚至是过度迎合市场和社会需求,而缺乏对职业教育改造社会、引领社会和超越社会价值取向的关注。二是职业教育专业内涵水平低,应用技术创新与引领能力弱,对外部产业链、创新链和价值链的支撑力不足。三是没有面向未来发展的需要,坚持“人本主义”导向,将从“技术人”“职业人”到“完整人”逐层递进的人才培养、应用技术的创新引领,作为职业教育的价值原点和实践指向。
二、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的原则
1.系统性原则
系统性原则要求将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作为一个系统工程,并贯穿适应机制的目标、对象、主体、路径等多个方面。从适应目标看,聚焦教育实践的“人本主义”价值取向,实现维持性适应、动态性适应与超越性适应。从适应对象看,主要有外部政治、产业、文化等社会系统因子,以及内部职业教育所有组成要素。从适应主体看,职业教育主体从类型上有教育主体、产业主体以及产教融合主体等,包括政府、高校、企业、行业组织、教师、学生、家长以及管理人员等。
2.统一性原则
一是适应性与超越性的辩证统一。超越性是适应中的超越,适应性是超越中的适应,把握适应性与超越性的辩证统一关系是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的根本前提。二是内部与外部的目标统一。职业教育与外部社会环境互动,同时内部系统要素优化、重构、升级,都必须服务于共同的实践目标。三是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统一。职业教育“以促进就业为导向”和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素质人力资源的工具理性,与立德树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理性统一,实现教育实践、目的与规律的和谐统一。
3.多样性原则
在当前全球化和多元化并存的时代,职业教育需要通过不断分化后的多样性,构建一个层次分明、特征清晰、定位合理的教育系统,以适应外部不断增长的需求与自身有限反应之间的矛盾。特别是职业教育由教育场域与产业场域融合共生形成,与普通教育相比,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类型,要具备培养目标的多样性、教育层次的多样性、教育形式的多样性、教育载体的多样性、办学主体的多样性,并与适应对象的多样性、适应主体的多样性、适应环境的多样性、适应需求的多样性等相匹配。
4.开放性原则
按照教育生态系统观,封闭孤立的系统不能从外部汲取能量,最终都会走向衰退直至瓦解。开放性是系统提高适应能力,保持旺盛生命力的重要指标。要秉持开放包容的发展理念,促进职业教育与国际社会、职业教育与产业场域、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职业教育与终身教育的开放融合。职业教育在运行中与外部环境跨区域、跨文化、跨场域的广泛互动,将自身发展目标与适应对象目标、自身资源与外部环境资源、自身运行模式与职业系统等结合起来,获取足够的适应与引领动力,实现自身的实践使命,从而推动社会变革与演化升级。
三、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的路径
1.宏观层面:强化引领超越能力
一是厘清职业教育作为一种重要教育类型的本质特征与演进规律,按照适应与超越辩证统一的要求,重新确立职业教育价值取向。从促进就业和为产业发展提供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工具理性,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主体性发展的价值理性转变,实现适应性与超越性的辩证统一,是职业教育增强适应性的根本前提。打破职业教育发展的“天花板”,从教育性与职业性跨界融合的本质特性出发,构建以价值理性为遵循的职业教育话语体系,避免陷入工具主义而导致的人文关怀和个体获得感、尊严感缺失,避免对职业教育价值的否定以及自身主体能动性的丧失,从根本上提高职业教育的适应性。二是加强政策供给,确立职业教育作为同等重要教育类型的法律地位。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加大制度创新、政策供给、投入力度,弘扬工匠精神,提高技术技能人才社会地位”的要求,完善办学经费、产教融合、职业学位、职教高考等宏观政策,全面建立由学校、政府、社会等多元主体共同构成的资源投入、利益分配与质量保障运行机制。三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完善中职为基础、高职为主体、职业本科为引领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打造“中高本硕”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构建国家资历框架和学分银行,结合1+X证书制度,实现普职融通、职前职后、学历与非学历的衔接,扩大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开放水平,适应不同人群的个性化教育、终身成长和泛在学习的多样性需要。
2.中观层面:夯实核心适应能力
一是推进职业教育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增强自我调适的响应速率,夯实适应性的动态响应能力。在外部治理上,应进一步厘清各主体的权责清单,建立对外部环境变化的响应机制;在内部治理上,应确立动态的、主动的治理观,提高组织的适应力,决策的高效性、灵活性,通过治理机制变革激发职业教育内动力,实现从“经验办学”到“科学办学”的转变。二是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构建职业教育多元主体命运共同体,提升职业教育系统开放性,夯实获取外部资源能力。加强体制机制创新,构建一个政府主导,企业、学校、社会组织广泛参与,相互尊重、信任合作、共赢共生、包容开放的产教融合生态体系。通过产业学院、产教融合联盟等新型载体建设,大范围、深层次整合政校行企资源,共同服务于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三是建立动态评价机制,夯实适应性的保障能力。针对职业教育类型教育中独特的评价目标、评价主体、评价对象、评价内容,构建分层与分类、定量与定性、基础绩效与典型成果相结合的职业教育评价指标体系,以及相匹配的评价结果动态改进机制,确保价值取向、发展规律与人才培养模式符合职业教育类型特征要求,确保各参与主体支持职业教育发展的积极性,确保职业教育实现适应性与超越性发展的统一。
3.微观层面:提供全面适应支撑
一是加大质量工程实施力度,实现内涵式发展。将质量工程作为职业院校内涵建设的战略抓手和内部改革的指挥棒、风向标。对照国家和地方规划布局和指标要求,对标对表,重点在人才培养特色、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资源、“双师型”师资队伍、实践教学体系等方面实现突破。二是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特色,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生态系统。职业教育针对学习者个体差异和需求的多样性,致力于为不同类型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通过对传统“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范式、路径与方法等实施变革,充分发挥学习者的主体地位,以及教师作为学习的引领者和沟通“学习者”与“能力培养”之间的桥梁作用,同时结合信息技术,构建新型育人生态。三是注重“技术人”到“职业人”“完整人”的培养,强化职业教育的技术性,将培养目标从被动适应性的“技术人”转向主动设计性的“技术人”,使其能够面向未来、主动参与技术设计与创新,使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具有超越性。针对产业需求,加强针对性应用技术创新,政校行企整合资源,面向前沿技术领域,共建集人才培养、团队建设、技术服务于一体的创新平台,确保职业教育社会服务的载体、团队、能力和技术基础都具有超越性。
以上 就是本次内容的分享,希望可以帮到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