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理念到实践:职业本科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的关键原则

25 阅读
0 点赞
0 推荐

职业本科教育中,课程体系的构建以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为核心价值,以职业本科教育的知识观来主导课程的开发和结构设计。课程开发技术体系需要具备“任务系统分析”和“综合能力开发”相结合的主观意识,强调课程实施应“以学生为中心”,而课程评价则以学生的学习过程为指导方向。这种构建方法形成了一个统一的内在逻辑,为解决现有课程体系问题提供了理论基础。研究基于这一逻辑进一步提出,课程体系构建应遵循一系列基本原则,以确保教育实践的有效性和适应性。


一、社会性原则


课程目标的涵义是基于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涵盖了所有的教育层次。所以,职业本科教育课程目标的制订是基于职业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的定位,而职业本科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决定于职业本科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使命和任务。前面已经提到,习近平总书记指示,要稳步发展职业本科教育,培养更多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这就是职业本科教育的重要任务和历史使命。因此,职业本科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要遵循社会性原则,课程目标的制定要主动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内容图片


当前经济社会发展方式发生了从以量取胜到以质取胜的转变,德才兼备、内外兼修的“德技并修”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成为社会发展急需的高端人才。因此,职业本科教育课程目标的制定和课程设置应以培养“德技并修”的高素质人才为时代要求,以职业本科教育知识观为主导,在“德”上将蕴含“优秀传统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的“工匠精神”渗透到专业课程及课程建设过程中;在“技”上动态适应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将产业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等融入课程内容,服务于区域和地方产业,甚至面向全球。


二、系统性原则


职业本科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还应遵循系统性的原则。系统性原则要求构建职业本科教育课程体系时,结合职业本科教育发展的总体要求,分解成表现性、可检测的发展目标,通过课程体系建设、课程资源开发、课程教学实施等分解到各个环节。这种分解要求关注课程之间横向和纵向的差异和衔接,如和中职、专科高职的衔接,和普通本科教育的差异。同时,更要关注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实行对课程目标分解的合理性和融通性。如从宏观上,课程的设置要注重政、校、企等的协同合作;从中观上,教育资源的配置要根据个体能力全面发展的规律进行优化,包括创新能力、学习能力等和技术技能获得的规律进行课程平衡和比例分配;从微观上,人才培养模式的设计要根据本科年龄阶段学生身心发展和学习规律,进一步具体化学习的知识点和技能的训练细节。


三、能力导向原则


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的能力本位教学模式,是20世纪80年代末从美国引进的。至今在我国职业教育中仍然是举足轻重的教学理论。这个理论强调职业技术能力,在其指导下,职业教育围绕岗位任务需求确定学生应该具备的职业技术技能,并以此开展教学,成为职业教育的最大特色,也因此培养了大批可以“零距离”上岗的毕业生,直接回应了社会需求。


内容图片


职业本科教育作为职业教育类型,有着与普通本科教育相区别的“职业性”,其课程体系的构建同样需遵循能力导向的原则,突出能力为重,但是又因其“高等性”的特征,与中职、专科高职也有着区别,在职业本科教育知识论的主导下,突出能力的同时又要注重知行合一,彰显职业本科教育的高质量类型。因此,构建职业本科教育课程体系需以产业发展和社会需求为导向,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可以参与或完成技术革新和工艺流程改造,有较强的创新创业能力。同时,强化学生职业素养和综合素质的提升,将学生培养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全面发展的人。


四、创新性原则


职业本科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的创新性原则包含两个方面:一是从职业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出发,构建职业本科课程体系需以创新导向为理念,在课程设置、课程实施中突出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彰显职业本科教育的创新发展的高质量;二是从职业本科教育课程体系本身出发,需彰显职业本科教育内涵高质量和创新发展,需创新构建思路,建立一体化内在逻辑,结合职业本科教育发展的总体要求,探索多样化的构建模式,推动职业本科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以上就是本文的全部内容,想了解更多相关信息,请参考众师云社区。

发布于:2024年06月26日 13:56:59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