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课堂大变身:专创融合课程,你准备好了吗?
在现代高职教育中,“专创融合”课程作为一种创新教育模式,正逐渐成为培养学生主动性、积极性和提升学习效果的关键途径。在实施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采用多样化教学手段以及优化评价与反馈机制,激发学生在“专创融合”课程中的最优学习状态,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专创融合”课程效果更好。
一、根据学情合理调整项目难度
“专创融合”课程需根据学生学情合理动态调整项目难度,平衡好挑战性及可实现性。若项目难度过低,过于简单,缺乏挑战性,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如若项目难度过高,远远超出学生能力范围,则会导致学生受挫放弃,无法完成最终产出。只有在项目与学生能力相匹配,或难度略高于能力一点点,学生最容易被激发出心流,进入高度兴奋、积极投入的心理状态。“专创融合”课程的难度,取决于知识深度与专业跨度的选择。“知识深度”是指在挑战项目中应用知识或技术的复杂性与深奥程度;“专业跨度”是指在解决挑战性问题时需要调用的知识、技能所覆盖的领域的多少。以知识深度与专业跨度两个维度设置横纵坐标轴,得到了“应用训练热身”“专业技能挑战”“综合能力挑战”“大型协作项目”四类“专创融合”课程(如图1所示)。这些课程的差异主要体现在项目的工作量与挑战性等方面。例如,“应用训练热身”课程可以是指定某个小领域里较容易解决的问题,用于学生的课后热身训练。“大型协作项目”对应总课时较多的“专创融合”课程,由教师提供框架性指引,小组协作逐步完成。教师可根据学习对象、课程安排等情况因地制宜选择适合的课程设计。
图1 不同挑战难度的四种专创融合课程
知识深度的调整,可通过修改项目达成的要求以及部分环节的完成方式来实现。如需提升项目难度,可以通过增设具体的变量或提出额外要求来实现。如需降低项目难度,可以对项目的每一个任务环节进行梳理。针对导致难度剧增的瓶颈环节,可考虑降低在瓶颈环节的要求,或者在该环节给学生提供辅助工具或建议性的解决方案,或准备好预制品给学生,从而降低在该环节的难度和所耗时间。专业跨度的调整,可通过调整项目的规模与开放性以实现。专业跨度太小,无法训练学生多元化解决问题的思维;如若专业跨度过大,则可能导致课程边界无法界定,教学组织难以控制。如需增加专业跨度,可通过加大任务要求,或把当前项目延伸至上下游来调整。如需减少专业跨度,即可通过对当前项目进行收缩或任务的删减来实现。
二、采取多种教学方法手段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需要悉心的教学设计。尽管学习是学生自主行为,但教师需要解决如何引导学生行动,助其克服困难、有效学习,高效地掌握需要学习的知识和能力。建构主义强调的情景式教学、注重多方协作、充分资源支持等方面的一系列教学设计模式与工具,可为“专创融合”课程建设提供许多方法借鉴。
一是充分资源支持。建构主义强调知识是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建构,因此教师应为学生提供充分的资源及信息条件,营造适宜学生建构知识与意义的教学环境。对应工具是脚手架式教学设计(Scaffolding),使用建筑行业中使用的脚手架来形象化比喻学习过程中学生借助的概念框架。沿着由教师搭建的框架(脚手架),学生可以逐步攀爬,不断进行更高层次的认知活动,最终完成知识的意义建构。脚手架的存在,大幅减少了学生面对复杂问题无从下手的情况。
二是强调情景式教学。尽量创建与学习相关的实际情境,引导学生积极行动、联系社会实际,提倡以探究、发现为特征的行动学习,在真实情境中解决现实问题。例如基于问题的学习(PBL)教学法,教师把真实的问题整合到课堂中,让学生通过探究式学习来解决特定问题,在此过程中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以解决问题,同时根据过程中展示出的批判性思维对学生进行评分,可锻炼学生的独立思考与辩证思考能力。
三是注重协作。社会性的互动可促进学习。因为建构意义取决于每个人的个体经验,不同的个体经验汇集起来有利于学生能从多个不同方面来看待事物。有许多教学方法在这方面有很好的设计,例如:基于团队的学习(TBL)教学法,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常设团队进行协作学习,让学生共同探索课程内容及相应的应用练习,协作中营造出一种积极的学习文化的同时,可能还会形成自我纠正机制,最终实现良好的团队合作实践,锻炼学生沟通与合作的能力;成果汇报式学习教学法,要求学生基于制定要求,准备有创意的、有说服力的报告并形成书面报告进行展示,并让同一班级的不同团队互相评价,可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与表达能力;创新项目学习法,小组与个人学习并行,完成辩论性学习、反思、谈判或辩论及开发任务,甚至让学生与企业人员共同研发,学生在参与各种创新过程建构所需的知识、技能和态度。
多种教学方法的实施,不仅使学生能够在课堂上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加以运用,增强参与度与获得感,还可以在学习行动中使得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意识进一步得到提高。此外,不同的专业课还可以进行知识创新,对既有案例和知识的内涵再次从不同角度挖掘其意义,提高对学生的吸引力。
三、优化项目评价与反馈机制
传统的课程重评价而不重反馈,成绩往往是在课程结束时才发布,此时学生已经结束课程的学习了,很难再做点什么来改变成绩。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应巧妙运用考核体系,使其既能体现评价作用,亦能及时形成反馈机制,以此引导、激励学生下一步的学习行为。
一是设计丰富有趣的评价手段。常规的测验考试较为枯燥,较少牵涉到课堂上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情感链接。多设计升级、闯关、勋章、积分、竞赛、学生模拟评委等容易激发学习欲望的评价手段,激发起学生互相竞争的欲望,使得课堂成为学生的“竞技场”,让评价本身成为自主学习的“兴奋剂”。
二是重视过程性评价。过程性评价能持续输出反馈,不断激励学生做得更好。持续的反馈能起到长时间引导学生专注投入到课程中,而专注与投入恰好是学生能感受到“心流”、对课程学习“上瘾”的前提。
三是重视量化评价指标的设计。评价应尽量避免定性评价,因为定性指标由教师决定,对于学生而言,教师对项目的评价过程是一个不可见的“黑箱”。量化的指标、清晰透明的游戏规则是一种快速可见且公平的反馈,能让学生明确看到自己的学习目标与学习行为之间的关系,能更好地让学生管理好自我学习过程。
以上就是高职“专创融合”课程的实施建议内容,如想了解更多相关信息,请参考众师云教师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