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学:多维联动下的教学相长
日前,教育部发布《关于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认定结果的公示》,我校共有7门课程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其中线上一流课程1门,线下一流课程3门,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2门,社会实践一流课程1门,入选总数量在辽宁省高校排名第六位,全国民族高校排名第二位,全国高校排名第一百三十位,这是我校在课程建设领域取得的重大突破。
为充分发挥“一流课程”的示范引领作用,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提升课程建设水平与人才培养质量,党委宣传部将在学校各媒体平台推出专题专栏,对入选的7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进行宣传报道。
“思考大气污染问题的综合防治策略。”
“学习和比较气/水/土十条的基本内容,总结三个十条在我国现阶段环保工作中的引导作用。”
“请提前关注本网站更新的内容……”
这是环境与资源学院环境学课程负责人董玉瑛教授给环境科学2019级学生布置的第五讲课前导学内容,课上,董玉瑛将对这些问题进行提问总结,回答好的同学将会得到相应奖励。作为站在讲台上几十年的老教师,无论面对什么形式,董玉瑛总会找到一套办法,以剖析环境问题复杂性拓宽学生知识面,以知识融合拓升学生综合能力,以掺入思政元素拓实全人教育,以渗透双语教学拓展学生国际视野。
立体化课程建设的倡导者
环境学是环境专业必修课,为达成强化思维和能力发展,体现OBE学习目标的高阶性,课程建设经历了侧重环保知识讲授,兼顾环境问题的综合分析,现阶段侧重环境问题综合防治集成策略的有机融合等阶段。
“经过多年时间,课程突破教学边界,增加线上自主学习和强化课外实践,实现知识灌输型课程模式向‘知识、能力、素质’三维一体的应用型课程模式的转变。”董玉瑛介绍。教学核心的聚焦和拓展,进一步明确环境学课程在环境专业中的定位,同时也反映了课程建设者积极探索和勇于创新。2014年,环境学被评为辽宁省精品资源共享课,全部资源在多个网络平台上线,目前为止,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已运行4个学期。
在上学期线上教学的时候,每一讲董玉瑛自己都会录一段最新资讯或者一个和本节课有关的知识点作为铃声,让课堂活起来,让课堂的每一分钟都用得有价值,也更有创意。
为突破教学边界限制,推进课程“立体化”建设,董玉瑛提出3F教学模式,即课前导学、提出任务(Focus),给学生布置课堂学习、讨论聚焦的问题;课中论学、评价反馈(Feedback),点评学生完成情况并指出优点、不足和问题;课后拓学、引导方向(Fix it),督促和鼓励学生重视拓展学习,小组合作分工,进一步检索和集成,及时纠错、补充与完善分析。
同时环境学教学同步启动了多模块嵌入式“生态型”课堂,包括问题任务驱动、实时翻转课堂、开启逻辑思维引擎、刻意进行思维培养和训练、挖掘德育因素、促进为人与为学的融合等多个模块,在专业课教学中同步实现才育与德育的双赢;充分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同时保留传统教学书设计,为师生互动课堂翻转提供更多机会。
环境学在传承中不断创新,引入体现学科前沿性和时代性的双语材料,设计开放性问题,培养学生对专业的兴趣,学以致用,以用促学;调控教学环节,细致分析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活动、学习习惯、学习质量等课堂诸多关系,构筑课堂“关系圆”,实现教学环节的无缝对接。3F教学模式将自主学习、课堂讲授、特色讲座、创新实践等有机结合起来。
“学完环境学这门课程,我收获很多。这门课程启发了我们思维,让我学会了独立思考分析,深深地增加了我对于环境保护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环境科学181班学生王海媚说。
做“大思政”课的实践者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在环境学的课堂上,不仅有专业知识的传授,还会有王国维《人间词话》类的文学元素,多维度鼓励学生深入学、勤思考,多实践、善总结,将知识传授和全人教育相结合。
2019年,董玉瑛主编的《环境学》出版,积极推进课程思政进入专业课堂教学的同时,课程思政素材也被引入了教材。以融入思政元素拓实全人教育,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有机融合,促使学生深刻感悟和体会科学素养和人文精神,思考如何兼顾机会和风险, 协调环境与经济。
每周日下午3点到6点,每周一到周四晚5点半到7点,董玉瑛课题组的组会和学术交流会,都带着学生们重塑和拓展课程结构与内容,增加体现学科前沿和时代性的教学内容,让内容新起来;介绍环境方向前瞻性的学术思想、环保领域尚未解决的难题,培育和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让信心立起来;改革传统方式,强调过程管理,考核采用概念对辨析、看图说文、应用解析等开放题目,给出没有标准答案的参考答案,让考试严起来……
董玉瑛及团队成员 告别死记硬背的课堂形式,倡导学生运用逻辑思维,逐渐展露出它的优势。学生学习主动性提高了,历年学评教结果优秀,全国微课比赛作品评价良好,工作室学生每年在创新、创业、挑战杯各类竞赛中取得佳绩,连续在《生态毒理学报》等国家级刊物上发表论文,获发明专利授权一项、实用新型专利十余项,课题组主持省级教改项目十余项,发表教改论文三十余篇,曾获全国微课大赛优秀奖、辽宁赛区一等奖,辽宁省精品开放课程一等奖,多项省、校级教学成果奖。
“董老师不仅传授我们书本上的知识,更多的是培养我们的学习能力、专业素养。在学习中,戒骄戒躁、循序渐进才是重中之重。”环境工程171班夏绎镇说。
“课程建设浓缩反映完整教学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未来,我们将持续建设以期形成线上线下有效联动机制,把环境学课程建设成特色鲜明、实用性高、推广示范性强的国家一流课程。”董玉瑛说道。
文章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