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一流课程说课视频——《城乡规划与社会调查》
一流本科课程建设是教育部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行动。
课程根据《“双万计划”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推荐认定办法》和遴选工作方案,由教育部高教司组织、相关司局给予积极配合下,经过网评、会评、公示等程序,坚持客观、专业、公平、公正,经过严格遴选产生的。鼓励支持高校在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建设线上课程、线下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课程、社会实践课程等五类一流本科课程。
本次展播为西北大学国家级一流社会实践类课程西北大学董欣《城乡规划与社会调查》
说课稿:
各位专家、老师、同学们,你们好;我是西北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师董欣,也是《城乡规划社会调查》这门课程的负责人,下面我将课程建设改革的情况汇报如下
1、课程概述
社会调查是规划师必备的基本素养和能力,也是城乡规划的一项重要工作和基本方法,在专业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中起着“领头羊”的作用。通过城乡社会综合调查能力的严格训练和培养,贯彻专业教育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的教育理念,“德、才、智、美”全面提升,把立德树人融入教学各环节,使学生在了解与体察社会、民情的基础上,形成服务社会的专业能力。
西北大学城乡规划专业从2007年开始开设城乡规划社会调查课程,至2011年,课程逐渐形成了分工明确、学科背景互补的“2+4+N+x”教学团队结构,即实践指导及理论教学教师两名、课外指导教师4名、专业教师全员参与、相关学科教师提供支持的教师团队结构。在核心教学团队的带动下,城乡规划专业所有教师都参与过城乡综合社会调查的指导工作;人文地理、地信、环境等相关专业也有部分教师参加调查指导,形成了“核心引领”、“全体参与”、“联动共建”的课程建设格局。
十余年来,通过课程共计培养城乡规划专业学生13个年级,400余人,学生在亲身参与中认识国情、了解社会,受教育、长才干。总计对超过100个选题的城乡规划建设领域热点、难点问题进行了调查,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意见或建议,受到社会广泛关注,部分调查结论或建议转化成了规划设计成果或被相关政府部门吸收、借鉴,取得了社会效益。
2、教学设计思路
该课程教学要求学生从复杂、偶然、多变的城市繁杂社会现象中,认准社会生活的真实情况,聚焦广大人民群众的切实诉求,深入认识和解析城乡“社会—空间”复杂系统,把握城市发展趋势与规律,交叉运用社会学、地理学、人类学、文化学、心理学等多学科方法以及新技术手段,形成面向“空间规划”改革实践,为人民规划的价值观、调查分析能力以及执业素养。
课程设计重点围绕一个关键点,三个重点环节展开
一个关键点:
通过调查,贴近百姓、体会民生、发现问题、了解诉求、领会政策、感受责任,树立起为人民规划的正确价值观、执业伦理和理想信念。
三个重点
(1)密切关注、准确寻找与百姓民生息息相关的城乡规划领域热点难点问题;
(2)通过详细调查,跨学科、多视角,科学解析动态多变的城乡社会-空间复杂系统;
(3)真正寻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办法,利用专业技能、形成解决方案,切实为城乡规划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3、课程教学遇到的挑战
城乡规划社会调查研究方式多,有调查研究、实验研究、实地研究、文献研究等;调查方法多,有问卷、访问、观察、抽样、大数据采集等。调查环节多、周期长、工作量大,先后要选择问题、查阅资料确定选题、设计抽样调查方法、测量变量、确定问卷、发放回收问卷、进行访谈、整理数据编码录入、分析数据并作定量研究与定性分析、撰写调查报告等。
要求熟练掌握的技术手段多,如统计分析软件、作图软件、图形处理软件、地理空间信息分析软件、编写网络数据信息爬取软件等。
需要正确选择运用简单随机抽样、系统抽样(如等距抽样)、分层抽样、整群抽样、多段抽样等概率抽样方法及偶遇抽样、判断抽样、定额抽样、雪球抽样等非概率抽样方法。
需要熟练掌握、灵活运用李克特量表、总加量表、语意差异量表、卡方检验、主成份分析、关联性分析、贝叶斯决策、层次分析、SD、SP、模糊综合评价等社会—空间系统定量分析常用方法。
需要准确进行调查信度、效度的检验,保证调查结论的精确和准确。还要根据选定调查内容,运用跨学科的新理论、新方法,创造性的进行调查分析。都说城乡规划社会调查有五难:选题难、调查难、表达难、分析难、解决问题更难。“跑断腿、磨破嘴”,“ 问卷一发500份、累坏电脑谁来陪”是城乡规划社会调查课程学习过程中的常态。
4、教学中应对挑战的方法
课程教学以评优竞争机制为保障,以分组教学为基础,以启发式、案例式、研究式教学为主要手段,以任务驱动的实地调查为主要形式。在课堂内结合理论讲授采取模拟情景教学法,通过多次讨论与博弈,传授社会空间的科学分析研究方法。教学过程采取以学生为中心的翻转课堂方法,使学生进入更自主、更自由、更有效的学习实践状态。课程进行过程中采取“三明治”式教学法,对实践教学进行分阶段组织,变化学习方式,增进学习的互动性。采用同辈教学法、泛在式教学法,在适宜环节以大课堂或网络“群”课堂形式汇集不同专业(城乡规划、社会学、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不同年级的师生共同讨论,对调查实践内容、方法进行补充与拓展。城乡规划社会调查实践教学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还需要在经验积累的基础上进行更为深入、系统的教学理论与方法研究。
5、教学创新着力点
通过近百个调查实践案例找到创新的方法与途径。
(1)价值观上树正气——培养人民规划师,调查分析为人民:
调查选题着力“城市双修”、“非正规空间建设”、“城乡厕改”等专业热点问题,聚焦“生态文明建设”、“生活圈建设”、“弱势群体发展”、“乡村振兴”等国家社会经济发展重大议题。
(2)通过分析解民意——感受百姓之所想,
规划建设有方向着力于引导同学,运用综合分析方法,把老百姓抽象的社会感知、社会心理揭示出来,以“民”为本,为规划建设公共政策制定提供决策依据。
(3)信息时代用信息——充分利用大数据,
眼明手快利用信息化手段,在社会调查传统数据获取方式基础上,将通过问卷调查获取的“小数据”和网络、手机上获取的大数据结合起来,更好为规划设计、规划管理工作服务。
(4)专业服务于社会——调查分析找办法,解决问题见真章
通过深入细致调查,发现百姓所需,问题所在,提出更新改造、规划设计的具体方案,真正做到服务于城乡人居环境建设和规划建设实践。
6、教学效果评价
近年来,城乡规划社会调查课程实践水平逐步提升。2019年,作为城乡规划专业核心课程教育教学成果,全国260余所高校2000余份作业中选送400余份参加全国城乡规划专业社会调查报告作业评优,5个一等奖,西北大学获得2个,同时5份作业全部获奖;2018年6个一等奖,西北大学获得2个,同时5份作业全部获奖。近5年,社会调查报告作业评优共获得一等奖4个,二等奖7个,三等奖4个,佳作奖9个。通过十多年的持续建设,西北大学《城乡规划社会调查》课程实践水平已位于全国同类课程的最前列,在全国教育同行及规划行业范围内产生了广泛影响。
围绕课程建设需要,持续开展教学研究,先后获得学校本科教学培育项目立项4项。在上述项目的支持下,已发表教学研究论文9篇,教学团队先后获得西北大学教学成果奖2项。在高水平社会调查实践的基础上,在《城市规划》、《规划师》、《现代城市研究》上发表《城市墓地需求的特征及作用机理——基于西安市的实证分析》、《大学校园恋爱空间研究》、《多方共治:西安共享单车停放优化策略研究——基于摩拜单车网络爬虫数据的分析》等多篇论文。基于调查成果,学生参加挑战杯大学生科技作品竞赛,获陕西省挑战杯特等奖1项、二等奖1项,国家挑战杯三等奖1项,并获得2019年学校教学奖。
来源:西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