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仿真实验一流课程|装饰材料介入环境设计与空间体验
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是影响学生发展最直接的中介和变量,课程质量直接决定着人才的培养质量。打造一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是真正推动高等教育教学改革落实落细见成效的标杆举措,也是全力打赢全面振兴本科教育攻坚战的关键一环。
为进一步提升课程建设质量,推广分享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经验,示范带动一流本科课程建设,本文整理汇总了四川美术学院4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供各院校教师学习、借鉴。
1
《艺术与文化》
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
·全国同类院校首门面向全体学生大规模开设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课程
·依托中国大学MOOC、学银在线等大型平台开设,获批重庆市精品在线开放课程
·重庆市教改项目“艺术类学生人文课程体系建构的改革和研究”建设成果
·重庆市高校微课教学比赛一等奖选题拓展课程
·课程入选2018-2020年重庆市在线教学创新应用先进典型
·课程参加2019年“春华秋实——中国高等美术教育文献展”
《艺术与文化》是四川美术学院面向全体本科生开设的必修课程。课程由四川美术学院艺术教育学院副院长郭昕教授担任负责人,通识学院教师俞方洁博士、匡景鹏博士共同组成教学团队。
课程将艺术置于文化的广阔视野中去理解,将抽象的文化观念外化在具体艺术作品中进行学习,在艺术与文化的相互关照中,以文化人、以美育人,引导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艺术、理解文化,提升审美能力、艺术素养、文化修养,为学生的艺术发展之路奠定良好的人文基石,服务于学校“高素质艺术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
为了达到最优学习效果,在教学的总体设计上,采用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线上与线下教学间隔进行,互为补充,不仅兼顾了二者各自优势,还因二者结合的教学组织符合学习规律从而实现了教学效能的最大化。
线上教学利用丰富的在线资源和及时的检测纠错,实现知识的摄入与积累,线下教学针对线上学习的内容进行复习、内化、深化与应用,提升能力,进行高认知学习,符合认知的基本规律;
线上课程是个体独立学习,线下通过生生互助、师生互助、组内互助、组间互助等多种群组互助学习方式,实现教与学的多样化,最大限度发挥师生的能动性,符合教学基本规律;
一周线上课程学习,一周线下课程复习,七天以内进行复习,符合记忆的基本规律。
课程由三大内容板块构成。
第一板块“艺术解密”,这个板块的线上学习是通过艺术文化领域的热点问题解析,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开阔学生眼界,而线下学习则引导学生试着像线上学习的微课课程一样去发现问题,并以艺术学与社会学、历史学、考古学、文学、经济学、政治学、心理学等学科相结合的研究方式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提升跨学科研究能力;
第二板块“传统艺术的文化解读”,线上学习对传统艺术中具有代表性的艺术现象进行审美理想、哲学观念、思维特征等解读,使学生更深刻的理解中国传统艺术;线下学习配合线上学习内容引导学生结合自身专业方向的艺术现象进一步思考、研究其背后的传统文化特质,体会传统文化的魅力;
第三板块:“文化视域下的艺术互观”,线上学习通过中西艺术现象的比对,使学生掌握中西文化的差异性;线下学习的重点是在全球化视野中,提升学生的跨文化理解能力和研究能力。
三个板块的线上学习主要以任务导向、自主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在学习任务的引导下,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微课学习、在线阅读、线上检测、在线讨论等任务点,达成课程的知识目标:掌握中外艺术领域中重要现象的文化背景;
三个板块的线下学习,主要通对分课堂、群组学习、探究学习、讨论学习等方式,在师生共建课堂的过程中达成能力目标与素养目标:培养学生的艺术理解力以及从艺术现象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以及通过对生发在中国文化中的中国艺术的理解,树立学生的文化自信;以文化的视角阐释中西艺术差异性,塑造学生包容并蓄的文化心态。关注"笃行教育大讲坛"获取更多一流本科课程案例及资料。
在线资源在构架组织上设计分级教学,每章节均由基础教学、扩展学习、深度研究三个板块构成,针对个性化学习需求,实现自我学习、自主增负;
基础教学板块是每个章节的基本教学内容,所有需要完成基本教学任务的普通学习者都要进行该部分的学习;基本教学板块根据教学需要由微课视频、教学PPT、教学必读、章节测验等部分组成 ;
扩展学习板块是每个章节的自选学习内容, 该板块遴选国内外知名院校相关专题教学视频,针对对该专题有兴趣,希望有更深入学习的学习爱好者,自行进行拓展学习;
深度研究板块也是每个章节的自选学习内容,该板块将相关专题学术研究书籍作为在线阅读资源 ,适合有志于在该专题领域开展深入钻研的深度学习者。关注"笃行教育大讲坛"获取更多一流本科课程案例及资料。
作为美育课程,本课程也适用于普通高等院校、高职院校和社会各界有志于艺术文化学习的爱好者。该课程是重庆市精品在线课程,以在线方式对全省高校开放;同时其在线资源对公众免费开放,页面浏览量近五百万人次,来自58所国内院校的学生在线学习本课程,选课人数达五千余人,累计互动近两万次。
2
《动画创作2(动画应用)》
线下一流课程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动画专业)核心课程
·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影视动画学院)重点创新课程
·依托“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开设的重要应用型课程之一
·重庆市特色专业(动画专业)、重庆市特色学科专业群(戏剧与影视专业群)主干创作课程
·重庆市向应用型转变试点单位(影视动画学院)重点建设课程
·重庆市教学成果奖获奖成果(跨界新科技,融通全产业一一动画专业供给侧改革实验)重点改革课程
“动画创作2(动画应用)”由四川美术学院影视动画学院院长周宗凯教授担任课程负责人,影视动画教研室主任郭宇副教授,青年教师、动画艺术家钟崇瑶,青年教师、动画艺术家布志国、影视动画编导教研室主任曾巧副教授组成核心团队,该课程汇集卓越的师资力量与技术团队倾力打磨,历经悠久的建设历程,是西南动画专业人才培养的摇篮,在校内外引起热烈反响。
1996年,四川美术学院率专业美术院校之先设立动画专业之际,即开设“动画应用创作”课程。2007年,教育部启动“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动画专业获评第一批高等学校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影视动画学院获批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008年,影视动画学院教学成果“课目项目化、实验实战化、作品产品化——动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与实践”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动画应用创作”课程在此过程中始终作为重点建设课程,为进一步改革拓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秉承“课目项目化、实验实战化、作品产品化”理念,动画专业教学始终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动画创作实践环节融入到多门专业必修课程中。随着时代的发展,动画专业在课程功能、课程结构、课程内容不断改革更新,针对进一步强化创作实践训练的教学需求,“动画创作2(动画应用)课程”应运而生。课程以动画应用技术为载体,聚焦动画应用的研究与策划,旨在通过实战性强、操作性强的“师生共作”动画应用创作教学系统,为学生提供直接参与重大课题动画创作和参展参赛的机会,搭建有效训练动画创作过程的课程体系。
“动画创作2(动画应用)”课程契合学校“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办学定位和“立足重庆,服务西南”的服务面向,围绕高素质、创新性、实践型艺术人才为培养目标展开教学,培养学生完整系统的动画创作能力。课程践行创作反映时代要求,以“主题性动画”为选题方向,以创作思政推动课程思政,引学子正向同行、关切国家大事,培育家国情怀。课程以“创”字为核心,以创意切入创作,让学生掌握动画创作的相关知识技能,同时培育创新的意识、精神、思维、能力,乃至创新人格。课程以“作”为关键,以实作促“学做一体、知行合一”;以合作育团队职业精神。课程以“艺术+科技”探索,着眼新业态需求、紧贴时代前沿,培养跨界融合创新人才。
“动画创作2(动画应用)”课程的教学内容一方面通过理论讲授,为学生讲授动画项目策划理论、动画创作理论(创新理论、创作与情怀、创作与艺术表现)。另一方面大量课时立足实操演习,与同学共同进行选题、解题、读题讨论,然后展开制片工程规划、角色没计与视觉原理运用、场景之场、动画原理与动画设计等问题的解决方案。通过教学内容的合理设置和有效实施,使学生对动画应用创作过程有具体认识,对繁琐且专业度极高的动画创作过程有直观练习的机会。同时,课程在技术层面对标行业技术标准及规范制定制片技术要求,致力于搭建动画应用实作的教学、交流和研究平台,逐步形成产学研相结合的联动平台,带动影视动画学科发展进步。关注"笃行教育大讲坛"获取更多一流本科课程案例及资料。
“动画创作2(动画应用)”获批国家级一流课程,将有力带动系列“金课”建设,助推本科教学的进一步提升。动画专业也将持续紧贴社会多领域需求,培养专门型(艺术创作型)、研究型(学科学术理论型)、运用型(文化创意产业运用型)等复合式动画创新和产业运用人才。关注"笃行教育大讲坛"获取更多一流本科课程案例及资料。
实作成果及奖状:
3
《设计与社会创新》
社会实践一流课程
·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产品设计专业)重要专业实践课程
·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招标项目“绿色设计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支撑本科教学代表性课程
·重庆市一流专业(产品设计专业)、重庆市特色学科专业群(设计学专业群)重点建设课程
·重庆市教学团队(工业设计教学团队)代表性课程
·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获奖成果“与时代同行—《产品生态设计》课程建设”衍生课程,“聚焦绿色发展:构建产品专业绿色设计人才培养体系”重点改革课程
“设计与社会创新”是四川美术学院国家级一流专业——产品设计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由四川美术学院副院长段胜峰教授担任课程负责人,设计学院副院长吕曦教授、工业设计系主任蒋金辰副教授、工业设计系吴菡晗老师和皮永生教授组成了本门课程的核心团队。
四川美术学院坚持价值引领,主动对接国家战略,倡导设计创意的社会需求导向,近年来秉持“思政+设计”的课程建设理念,“设计介入精准扶贫”“设计战疫”等主题设计彰显使命担当。“设计与社会创新”课程以“社会情景”为核心,结合具体的“在地知识”来重构学科知识,突出“专业技能型向社会主题型”嬗变。
“设计与社会创新”课程基于学校“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办学定位和“高素质、创新性、实践型”的艺术人才培养目标,强化学生设计创作响应国家重大战略、关注社会民生的服务意识与责任心。课程注重引导学生运用设计思维解决第一性原则“可持续发展”问题,探讨设计介入“发展不平衡,发展不充分”的策略与方法,通过理论与实践养成学生宏观设计思维以及“问题解决+意义建构”指导下的设计方法,坚定文化自信、用中国方式解决中国社会问题的能力,全面提升学生服务意识、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设计与社会创新”课程具有行走田野、设计聚能两大特点。课程教学过程中,学生深入乡村体验民生生活,与村民同吃同住,有效开展“在地取材、在地学艺、在地协同、在地创新”。在此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在理论学习基础上内化为自身的实践自觉和设计创意出发点,增强设计介入生态文明建设和乡村振兴的能力。
以“设计驱动乡村振兴”为己任,“设计与社会创新”课程主要从以下方面开展内容构建和教学实施。
01
携同问题解决与意义建构
在经济社会转型的当下,乡村产业发展更应该重新思考城乡关系,立足乡村生态、文化、家园、农业等多元价值,以人的物质与精神需求为导向,来描绘全新产业和重建乡村意义。那么,携同“问题解决”和“意义建构”的价值知识就能很好的指导具体实践,建构出绿水青山常在、文化传统常新的新时代美丽乡村。
02
融通学科知识与在地知识
设计学科知识具有抽象性与普适性,而社会需求以地域为背景且蕴含在地知识,将设计学科知识与在地知识融合有助目标达成。如乡村相对城市有着不一样的自然、人文资源,有着不一样的技术条件,其产业发展也绝不能够是城市淘汰产能的梯级转移,而应该依据其在地知识来进行产品设计、组织生产,从而促进乡村绿色产能的发展。关注"笃行教育大讲坛"获取更多一流本科课程案例及资料。
03
预设实践元方法与认知脚手架
复杂情境性是社会需求的显著特征,在设计实践中需要“问题解决”范式与“意义建构”范式不断的交互,融通后的学科知识与在地知识也在不断搅动,满足设计实践中对于知识的需求,也即是必须对知识复合体进行精加工,特别是将适应在地知识的设计方法加工为独立的模块单元,根据需要提供给学生,如在产品开发阶段需要应用“意义建构”的方法去提炼有价值的意义,在产品造型阶段需要应用“问题解决”的方法去得到合适的造型,在产品销售构想中则需要充分的服务设计知识来预设架构与市场接轨的商业模式等。
在地设计现场:
作业展示:
4
装饰材料介入环境设计与空间体验
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
·依托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四川美术学院艺术实验教学中心”开设
·通过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共享平台面向全国开放
·重庆市高度教育教学改革重点项目“基于虚拟现实技术下的环境设计专业深度学习场域模型构建的探索与实践”建设成果
“装饰材料介入环境设计与空间体验虚拟仿真实验项目”是四川美术学院国家级艺术实验教学中心主任余毅担任项目负责人;由四川美术学院副校长张杰、实验教学中心赵娟、设计艺术学院赵宇、张倩等负责项目开发建设和平台授课;由张程、武静,秦晋川、谢成开等实验中心和设计学院老师,北京触角科技有限公司谷强、胡兴雨等,为项目提供在线教学服务和技术支持。
“材料学基础”课程作为环境设计专业本科教学中的一门专业通识课,通过对装饰材料的基本知识、构造技术和空间运用方法的教学,来培养学生对装饰材料的形象感知力,使其具有合理选择和正确使用的能力,实现对各类环境空间设计意图的准确呈现。该课程的“材料基本知识”、“材料构造技术”、“材料空间运用”三个方面的实验教学传统上采取实物观摩和现场考察等教学形式,存在材料具象认识做不全、材料构造技术被动观摩、材料设计运用直观感知困难等问题。
这些实验教学中的问题,易导致学生的学习总停留在“材料是什么”,而不能深入到“材料怎么用”,因此借助虚拟仿真技术,构建了不受时空限制、身临其境地感受材料及其应用的实验教学项目。该项目,实现了对材料及其构件的虚拟再现,并让学生、能够身临其境地进入一些经典的、或不存在的、或不易达的环境空间中,灵活地感受材料应用变换对空间设计产生的具象效果;改变了以往理论抽象和文字讲解为主的教学方法,形成了以具象实物、自主操作和感官体验为主的教学形式;突破了传统教学中“知识靠讲”“施工靠看”“案例靠想”的局限,激发学习兴趣、降低学习难度、提高学习效率。
项目建设思路图
该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包含“材料虚拟墙”“构件拆装区”“空间体验与设计”等核心功能。
项目构建了一个“材料长廊”虚拟空间,呈现约200多种不同类别材料,实现对材料特性、色彩、材质等方面的逼真呈现。学生可以漫游到各类材料区,进行选取、查看、抓取。
“材料长廊”虚拟空间
项目构建了60种材料构造技术与工艺的实施模型,学生可对构件进行拆分、拼装和爆炸,并反复操作训练,完成对材料在不同环境(墙、地、顶)下施工过程的交互操作,实现将实践操作搬入到教室中。
材料构件拆装
项目构建了5个不同类型的室内和景观空间,学生可以身临其境的进入空间体验和漫游,并可对墙面、天花板、门、窗、装饰部件等材料自由选择更换,来完成不同的设计主题和要求,并实时获取运用效果的感官体验。
空间体验与设计
本项目提供了材料及其构件的虚拟再现,在完成知识记忆和技能训练的基础上,让学生能够身临其境地进入一些经典的、或不存在的、或不易达的环境空间中,灵活地感受材料应用变换对空间设计产生的具象效果。对于环境设计专业而言,空间体验是学生空间感和激发创作灵感的基本训练方式,VR虚拟仿真提供沉浸式体验方式,可充分调动学生的全身感官去体验设计方案传达给观众的感觉与氛围。
课程教学中
从2018年起,本项目已用于环境艺术、建筑设计、公共艺术等专业的课程教学中,帮助学生在虚拟空间中灵活地进行材料学习与运用设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和创作热情。2019年10月,作为申报项目,已在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共享平台(实验空间:http://www.ilab-x.com/)对全国开放使用,在校内外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教学应用与推广。
在后续建设中,项目还将围绕材料3D模型库、构造工艺模型库、空间场景库、模型自建导入、异地协同等方面进行持续建设,完善项目运行维护、教学改革创新、教学团队培养等工作。
申明丨转载旨在分享,本号尊重原创,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