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CA循环法的教学应用
1.定义
PDCA循环理论由美国著名的质量管理专家戴明提出,又称“戴明环”,包含P(Plan)—计划,D(Do)—执行,C(Check)—检查,A(Action)—行动(或处置、或处理)四个阶段。本文将PDCA循环引进高校教学管理,结合教学管理的特点构建高校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同时探索了高校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运行机制。
2.PDCA循环法的教学应用
教学本身就是一种持续改进和提升教学质量的循环递进式进程,符合PDCA循环注重过程管理和质量持续提升的特征。
根据PDCA质量循环的四阶段(8步骤),以下将课堂教学划分为四个阶段:教学设计阶段、教学实施阶段、教学反思阶段、教学改进阶段。
【教学设计阶段】
(1)现状分析,问题确定
教师基于学生的作业达标情况、阶段测试成绩、课堂学习过程数据分析结果等信息,结合对学生个体的学习情况调查来描述问题。
在此过程中,教师需要尽可能用事实来定义问题,即何人-何地-何时-何事-为何-如何。
例如,在初中数学的“一元一次方程”的学习中,可将问题描述为“40%的学生在上节课的测试中学会了‘一元一次方程’的求解问题,但没有学会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2)问题分析,原因确定
将这些事实性的问题用直观的形式组织起来,并对其进行分析,发现问题的共性,找到出现问题的本质所在,找到影响教学质量的各种原因或影响因素。
如以二维表的形式对描述的问题进行组织编码,找到重点需要解决的教学问题,发现影响学生学习“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学生的抽象思维以及计算思维等思维能力的欠缺。
(3)原因分析,问题突破
教师通过对问题的剖析找到根本原因,为教学效果的提升找到突破口。借助学科组定期开展教研活动的机会集思广益,用头脑风暴的方式找到所有可能的解决方法,并对这些所提出的解决方法的可行性进行深入分析,最终确定大家一致认同的解决办法。
(4)计划制定,资源规划
在进行了大量的前期分析后,教师对学情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进而制定出可操作性的教学计划,规划好需要使用的资源,并制定预期结果。
【教学实施阶段】
教师根据制定好的教学计划实施课堂教学,整个过程教师需要完成两个阶段的授课内容,分别是补齐上节课的教学短板和进行新课讲授。
需要注意的是补齐教学短板并不是上节课内容的简单巩固,而是将其作为新授内容,采用新的更为有效的方式来讲授。在实施过程中教师对整体的时间规划需要明确,确保课堂教学的顺利推进。
【教学反思阶段】
教师收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数据进行分析,并将分析的结果与预期结果进行对比评估,如果效果达标,可专注于下一阶段的授课,如果效果不达标,则需要筛选出还未解决的问题,以确保授课的质量。
【教学改进阶段】
(1)标准化和进一步推广
每一次的教学实施都能够验证出有效的教学方式,教师要善于总结自己在实践中针对某些事实性问题的有效方式,形成自己的教学成果集,使其标准化,成为后续可供自己推广使用到其他类似的教学过程中的经验成果集。
(2)在下一次改进机会中重新使用PDCA循环
教师通过将实际效果与预期效果对比,找出在这一循环中还未解决的问题,把这些问题转到下一个PDCA循环,这样才能保障教师每一阶段的授课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