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过剩、高校关停,人口变化如何影响教育?

37 阅读
0 点赞
0 推荐

从2017年起,我国出生人口持续快速下滑,从当年的1723万人降至2022年的956万,中国正式进入人口负增长时代。未来中国出生人口持续下降的趋势基本是不可逆的。现在妇产科已经从过去的床位紧张到现在的过剩,幼儿园这两年也没以前那么难上了。所以最先感受到人口负增长的就是学前教育,目前这个阶段受到的冲击最明显,但从更长期来看,义务教育未来受到的影响最为严重。


由于生源减少,12年后小学数量有很大的可能性将至少减少一半。未来升学会变得更容易,学生也不需要那么紧张,在教育的节奏上也会把控的更好一些,学生也从单纯关注分数和排名转向关注知识本身,不再需要陷入各种竞赛的怪圈中,这有利于整个义务教育阶段办学质量的整体提升。到2035年,全国将有约150万小学教师,37万初中教师过剩。小学教师需求量过剩较大,初中教师先短缺后过剩。


内容图片


预计在2031年前后,全国城市在校生总量会超过乡镇和农村,在这之后,国内义务教育将总体进入以城市教育为主体的时代,到2035年,城市在校生比乡镇、农村将多近1000万。不过,全国各地进入城市教育为主体的时间会有差异,这一过程中,农村小学生将减幅最大,2020~2035年间年均减少70万人,2035年较2020年减少约1000万人。未来农村地区会有大量教育资源是闲置状态。


未来15年内,义务教育阶段学龄人口会不断向城市聚集。随着整个社会老龄化加剧,养老、医疗卫生保健方面不断增长的财政需求肯定会挤占教育经费,这也是没办法的,人口结构的变化未来必然会影响到教育经费在整个财政支出中的占比。随着少子化现象日趋严重,未来中国高等教育的总体规模萎缩,部分办学质量不高又无特色的高等学校面临关停定转的局面,高等学校的数量将会有所减少,学校的规模将变小,像现在吉林大学、山东大学和浙江大学等巨型大学将很难再看到。


内容图片


同时,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会进一步提高。虽然我国的高等教育系统以公立大学为主体,而且最顶端的教育资源永远是稀缺的,但未来大学之间的竞争也会加剧,预计不久的将来,双一流建设高校之间的竞争将更为激烈。当然,这种情况的出现同时也为高等教育本身可能提供了系统优化和提高质量的契机。当未来学生数量减少,学生选择权更多的时候,必然会激发各个高等学校增强内部改革的动力。


未来,随着少子化和高等学校之间竞争的加剧,各学校为了生存,会不断提高办学质量,建立相对完善的内部质量问责机制,强化教学过程监管。政府也应顺应形势而为,对高等教育结构调整和质量提升进行相应引导和问责。

发布于:2024年02月03日 09:09:07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