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网络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策略
网络空间是网民活动的文化阵地,大学生在网民中占比较高,网络中复杂的文化生态对大学生的影响巨大。正因如此,创新面向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已是大势所趋。网络空间具有隐蔽、虚拟的特征,各类信息在网络中自由传播。大学生拥有较强思想政治素养才能在网络空间中才能辨别不同思想观念,在接收新思想的同时避免错误思想对个人价值观念的冲击。针对这种情况,华北电力大学在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容及形式上不断创新,以此体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时俱进的特征,也为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开辟道路。
面向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开拓新领域,网络空间应当成为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场所。信息技术正在变革人们的现实生活,对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产生深刻而广泛的影响,信息化工具的发展促使网络融入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改变着社会生产生活的具体方式。大学生在网络空间中参与各类活动的主动性显著提升,利用信息交流的方式也更加便捷,这也是向网络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面对的新变化。高校是教育变革的前沿阵地,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拓宽的背景下,高校需及时变革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思维,利用信息化教育工具打造多角度、多方位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案,适应大学生的现实学习需求。
高校应当在网络时代重新考虑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目标,细化教育目标的主要内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引导大学生在正确的思想方向上前景,当前,社会发展瞬息万变,大学生时刻面临变化的社会生活,网络的发展给大学生的生活带来更多创新的可能,但也带来更多不确定性因素。高校在教学中要充分考虑不确定性因素对大学生的影响,为削弱不确定性因素的负面影响,设立更加全面、可行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要求学生在网络中坚持向上向善,宣扬积极的价值观念。
高校应在网络发展的不同阶段采用差异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以适应不同时期大学生的思想学习需求。互动技术迅速发展,线上与线下交互的技术促进了网络世界话语权的平民化。网络中的不同个体能通过个人终端传递信息,甚至可能因此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人们获取网络信息的渠道极大扩展,而不再单向接收信息。网络信息内容及传递方式的变化倒逼高校改变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内容与方式,许多高校开始依据开放、合作、协同的理念实施思想政治教育。
第一,建设高水平网络思政教育师资队伍
高校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当认识到自身作为网络信息把关人的角色,从而制定有序的教育方案,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内容、形式。
一是重视对大学生理想信念的教育,在教育过程中给予大学生更多话语权。当学生出现思想错误时教育者应当多方搜集信息,了解学生出现错误思想的原因。例如,通过与学生周围其他同学的交流,了解该学生的生活轨迹及在网络中的活动内容、状况,避免单一信息导致个人做出错误判断。制定个性化教育方案,以丰富的内容、多样的形式吸引学生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使他们真正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和个人现实生活的关系,激发他们主观能动性。
二是教育者需加强个人基本能力锻炼,尤其注重提升个人辨别网络信息、过滤不良信息的能力,并将具体的技巧传授给学生,使学生也能够掌握正确的上网方式,学会自觉过滤错误信息。教育者和学生沟通交流的过程能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交互性,还能实现师生共同进步。良好的师生关系则有助于增强学生与教育者之间的信任感,从而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提升。
三是教育者要注重培育个人媒介素养。灵活应用新媒体有助于教育者了解网络环境变化的轨迹,还能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趣味性。当前,许多大学生拥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对新媒体也充满兴趣,教育者可与学生共同探究新媒体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妙用,如鼓励学生拍摄思想政治教育微视频、微电影,以新媒介宣扬正确的思想观念。组织学生参与学校开展的“剧写情愫,声动我心”校园心理广播剧比赛,在制作微视频、微电影的过程中,打破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刻板印象,教育者也在与学生合作的过程中了解新媒体工具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更多可能性。
第二,变革思想政治教育方式
网络的发展为思想、理论的传播创造着新环境,网络工具的出现不仅改变了各类思想文化的传播方式,还创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及方式,使思想政治教育从被动灌输式逐渐过渡到主动、互动式。网络空间拓展了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远程教育、主体论坛、师生互动等教育形式正在被广泛应用,高校教育者正在加快教育课件、软件研究的步伐,为满足大学生的新学习需求不断努力。
一是加强案例教学。优秀的教育方式应当保证大学生能及时接收准确、最新的信息,使学生具备表达自我的权利,并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而优秀的课件应当强调内容的思想性、呈现形式的系统性,并和教育者的教育方式融合,体现新教育方式的交互性。教育者要创新教育方式,首先需充分研究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分析大学生可能出现的思想问题,体现教育方式的前瞻性。在匿名、开放的网络空间中,大学生可能由于缺乏约束放纵自我,教育者可在教学过程中融入对学生思辨能力的锻炼,以新颖的方式提升学生对个人思辨能力的重视程度。例如,选择和大学生密切相关的现实事件,将其改变为教学案例,要求学生利用所学思想政治知识对案例进行分析,并结合个人上网经验探究案例中的各个细节。案例探究的教育方式具有开放性,学生能够在探究过程中畅所欲言,不同学生的上网经历不同,因而对同一事件可能产生不同看法,教育者应鼓励学生积极表达个人观点,并在学习过程中了解他人的思维模式,通过对比学习弥补个人思维漏洞,完善个人思想观念。随着探究的深入,学生对现实案例的理解不再停留于表面,而结合个人见解,将其内化为个人的知识储备。现实案例能够对大学生起到警示作用,学生回想所学案例判断网络中纷繁复杂的信息,抵御错误信息侵扰的能力逐渐提升。
二是线上线下教学融合。在网络教育迅速发展的背景下,教育者不能忽视线下教育的作用,而要寻求线上与线下教育的平衡点。例如,教育者在线上安排思想交流沙龙,虚拟的环境使学生能够在交流过程中畅所欲言,教育者作为主持人负责引导话题方向。学生围绕教育者设置的主题进行讨论,深入挖掘某一思想观念的内核,思维能力得到充分发展。学生完成线上讨论后,教育者在线下举办区域性的思想交流沙龙,邀请不同学院、不同学校派出学生代表参与交流,以此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交互性。学生已经在线上交流沙龙中形成初步思想框架,在线下的交流中能不断拓展理论深度,在原有的思想基础上学习新知。与此同时,线上与线下结合的教育方式能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群众基础,使更多学生参与其中。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关注度提升,校园中逐渐形成参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氛围,校园文化的内涵不断扩展,这为教育者进一步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营造着良好氛围。在学生广泛参与的背景下,教育者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受到更多学生支持,学生的新想法、新点子也能被教育者吸收、采纳。
第三,搭建立体化思政教育平台
各类校园内部网站是师生交流的主要平台,高校可以此为切入点,探索打造可控、可管、可用思政教育平台的有效路径。首先,充分发挥新媒体的功能,丰富呈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形式,将单一的图文展示转化为语音对讲、视频播放等新形式,给大学生带来耳目一新的感受,同时将优质教育资源以更具针对性的形式呈现在大学生面前,激发大学生了解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积极性。其次,在学校搭建的思政教育平台上设计特色板块,将思政教育、心理咨询等工作融为一体,整合校内不同部门的信息资源,为学生提供综合化服务。例如,学校为学生提供线上心理咨询服务的同时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发现学生在价值观领域出现的问题,及时联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为学生提供辅导。开设公众号“心灵微share”,其中“心理科普”“心灵陪伴”专栏,每周推出一篇科普文章,营造积极的心理育人场域,共同筑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现全方位育人目标。线上“结伴而行,‘愈’见心境”随机组队打卡活动,报名同学自由组队进行运动、学习、科研等活动,针对学生“圈子小”“社交窄”的现状,拓宽社交途径,提高大学生的自信度。再如,学校在校内平台为学生提供热点搜索、校长信箱、华电微后勤等板块,通过学生在各个板块下的留言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为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网络化提供便利。
第四,提升网络舆情引导的专业性
加强对网络舆情的引导是高校实施有效德育的关键,也是高校维护良好校园文化环境的重要方式。高校需从多个角度入手,构建完善体系,支撑网络舆情引导工作的有序开展。
一是建立成熟的舆情引导理论体系,通过吸收高素质人才构建成熟的理论研究团队;吸纳高素质人员担任辅导员,满足新时代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要求;结合学校网络舆情引导的现实需求,配备网络管理、网络评论、网站负责专员,对大学生在网络中发表的极端言论进行跟踪,将跟踪材料作为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依据,不断调整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使教育内容根据实效性。
二是适时消除部分负面消息,避免大学生从众心理对校内主流价值观产生消解作用。大学生在网络中更容易产生从众心理,少数学生的消极言论可能通过网络产生放大效应,从而在学生群体中广泛传播,一旦这些言论被不法分子利用,其消极作用将远超言论本身。正因如此,学校应及时删除部分不实言论,控制不实言论的影响,保证大学生在健康、清朗的网络环境中发表个人观点,同时维护学校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权威性。
综上所述,网络的迅猛发展使得思想观念的传播方式更加多元化,大学生接触不同思想文化的途径变得更多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性受到冲击,这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改革以往单一的教育理念,充分考虑网络所具有的多元、开放特征,深入研究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基于此构建具有实践意义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在未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将与网络深度融合,高校面对日新月异的教育环境应及时调整教育观念与方式,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不断创新,突破当前教育困境,为大学生树立正确思想观念夯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