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进行教学管理?
一、回归“教育”的本质。
《说文解字》教:上所施下所效也。教育者是上施,受教育者是下效。教育者有意教、身教、言教。教育者的大爱发心,意图纯正,孩子自然心悦诚服;教育者自身的境界水平在哪里,对待生活、工作的态度,孩子自然耳濡目染;教育者心目中容得下多少孩子,就能影响到多少孩子。
育:养子使作善也。明确指出了教育的内容,是明辨善恶、是非。而后行善积德。绝非仅仅教育的知识、分数。
二、传统文化为体,西方科学为用;皈依圣贤,皈依经典。
圣贤的教诲是正确的,只需信受奉行即可。至于操作上,采用西方的流程化管理和操作,本体还是传统文化。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时时抓住教育的根本,事半功倍;在枝叶上下功夫,事倍功半。
德者,得也。有德者,才能得得到。德行永远在育人的第一位,仁义礼智信就是德行,落实了《弟子规》就是德行;其次是言语、政事、文学。家长只求孩子上学,学知识,家长不懂德行教育,我们可以教给他们去懂。
皈依经典者,相信经典绝对正确。一部《礼记·学记》讲了为什么学习,学习的弊端、缺失,对老师怎样去教育,都给出了详细的总结,后来的教务教研都未超越《学记》,一部《学记》便是非常好的教务大纲。
一部《了凡四训》明辨善恶,积德行善。德行的长养,体现在对经典的落实;背诵只是第一步,最终力行了多少,才是受用多少。
三、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一个政策的执行,最终落实了多少是由人来完成的,我们的老师对教育的理解程度,决定了孩子的高度,所以老师需要学习成长。成长内容:发心上,可结合“皮格马利翁效应”去感悟;其次是身教、言教。老师教研会可根据具体工作紧张程度,半月一次或一月一次。学习要有恒心、长远心,学习成长是终生的。
工作是员工去落实的,如何发挥员工的主观积极性,除了职务、薪资的体现,从组织管理心理学的角度员工也需要谈心,这样下情上达,员工的声音被领导听到了(至于是否被采纳是另一回事),只要员工的心声被领导所倾到,就能提高工作积极性。领导对员工的谈心可固定时间,固定频次。
四、父母好好学习,孩子天天向上。
引导家长对教育的认识,而不仅仅是做孩子的工作,家长不焦虑了对教育的认识提高了,对学校会更认同,家校合作有利于孩子的成长转化。所以,家长不是消费者,同样是受教育者。
五、学员在学校以德才兼备、乐学成长为导向。
在校期间,以毕业为导向,弊端为学员会伪装、阳奉阴违。以德才兼备、乐学成长为导向,可补以毕业导向之弊端。
六、课堂内容需要时间来消化,需要老师来点评。
对当天的视频课和大课的内容,学员消化吸收程度低。无论是“教学相长”,“费曼学习法”还是“学习金字塔理论”,都需要学员自己站出来分享。
仁者,人也。仁就是两个人,人与人。所以,仁爱是交流的是互动的,是需要面对面的分享的。晚自习不录进德修业的时间,为学习消化、忏悔,化解学员之间矛盾,放松的时间,以学员站上讲台分享为主,也锻炼了胆识口风。分享内容有当天的所学收获、感悟,与同学、老师之间的矛盾。在学员分享时,老师在旁边主持点评,其他学员安静倾听也是一种收获。
七、观机逗教,不必刻意制造挫折。
当学员入校不适,身体不适,同学之间有矛盾,想家,犯错,抑郁发作等等,这些都是学员的挫折,恰恰是找孩子谈心,观机逗教的好时机。
八、惩罚是教育的手段,而非目的;更不是老师的迁怒。
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学而知之,困而学之,都是自律者,不需要惩罚;困而不学的学员,来了好久的学员,有亏德行的学员需要惩罚。惩罚是教育的手段,而非目的的意思是:若学员虽已犯错可态度端正,已经认识到错误并愿意改正,也是不需要惩罚的;态度不端正屡教不改者,示以惩戒,事后并做思想工作。
学员犯错不可避免,宜每半个月把学员守则、班规拿出来认真宣读学习,起预防作用。
九、一文一武,一张一弛。
训练课,纪律严明,令行禁止,谓之武,锻炼了学员们的身体,磨炼了意志,促进心灵成长;学文明理也,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学文需要一个放松、乐学的氛围,课堂氛围是需要大家共同维护的。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习是非常快乐的事儿。人性之一,逃避痛苦,追求快乐。若传递给孩子“学习是痛苦的,要刻苦学习”这便是厌学的主要因素。
明理而后力行,但学文,不力行,长浮华,成何人。
十、法无定法,一阴一阳,中庸之道。
无论是教学还是管理,均需因材施教行中道。不是一味地严;也不是一味的松;不是一味地挫折,也不是一味地赏识;不是一味地溺爱,也不是一味地惩罚。
只不过是学员太傲慢的,给予批评指正;消极、被动地给予鼓励;不思进步的给予督导;自律自觉的给予肯定罢了。总不过是平衡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