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品德课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
以学生为本原则。教学设计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其目的是“获得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法”。而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以“学生为本”的现代教学设计的最终目的。这一点是与新课程改革的根本理念相呼应的。
教师应在头脑中树立这样的教学设计目的观,即教学设计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而不是为教师的教服务的。这是美国学者加涅所倡导的“为学习设计教学”理念的体现。基于这一认识,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与适宜的教学方法的时候,应该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促进学生能力的提高为根本出发点和归宿,把静态的教学内容设计成为动态的能力提高的过程,这是新课程改革所提倡的新型教学设计的根本目的。
系统性原则。教学设计是个复杂的教学系统,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从系统的角度整体组合教学设计的每个环节。教学过程涉及多种教学因素,如学情、教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学流程、教学工具、教学效果训练等。这些教学因素及环节都是很具体的,它们之间要上下贯通、互相联系、相互制约,并成为一个完整的系统。也就是说教师在安排每一个教学活动时,既要着眼整体,统揽全局。又要循序操作、精细落实。合理组合各个教学因素,只有这样才能取得最优化的教学效果。
灵活性原则。教学是一个开放的动态过程,教学过程是复杂的,又是充满变化的。教学过程的设计必须体现弹性、灵活性、动态性,不能一成不变。教学设计是教师根据教学任务、教材内容、学生情况、教学环境和条件预先设计的,具有一定稳定性。但学生是鲜活的、课堂也是动态的,教师意料不到的事情随时可能发生,在师生双边活动中,常常会使教学偏离教学设计。所以,遵循这一原则,有利于提高思想品德学科对学生的吸引力,扩展思想品德教学的深度和影响力,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思想品德学科的长远发展。
科学与艺术相结合原则。现代教学设计的确是建立在科学的理论基础之上的。这些理论以综合的方式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得到不同的体现。科学讲求精确、遵循客观的逻辑,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学设计有种种僵硬的、凝滞的或整体划一的模式。由于教学目标的多元性、教学对象的多样性、教学策略的多变性以及教学情境的复杂性,现代教学设计十分注重灵动、变化、创新和生成,因而它必然也是艺术的。
新课程教学设计以“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宗旨。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既要以各种教学理论为思想基础,以各种教学理论为指导,又要尽可能避免落入整体划一的模式,看到教学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追求科学再现与艺术再现的辩证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