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与时俱进的创新性人才培养,助推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模式的改变
基于产业对艺术设计应用型人才的要求及人才培养目标,锚定高校艺术设计专业产教融合的必要性,围绕产教融合理念、进一步深化教学模式的改革,使课堂教学更具吸引力,实验教学更具激发力,“引企入校”工作室教学更具牵动力,社会实践更具推动力,创新创业训练更具创造力。以与时俱进的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高质量的教学实施,助推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模式改革,为经济产业的发展培养有用之人、能用之人,为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大的力量。
一、高校艺术设计专业进行产教融合的必要性
(一)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模式缺乏特色和创新
科技的力量日新月异,文化艺术的魅力历久弥新,随之而来的新型文化业态创新发展,文化艺术产业链也随之延长,对于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建设外延发展提出新的要求,但大多数本科高校艺术类专业仍按照传统的精英教育模式培养学生,延续原有的以教学及科研为主体的单一的考核评价体系,现代教学手段匮乏,课程开发和学习设计陈旧,社会、高校、教师对于艺术类人才培养模式的革新仍然停滞不前。
(二)协同育人机制缺失,导致课内所学内容与岗位需求不匹配
从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体系的构建、课程开设以及教学组织实施现状来看,与企业协同育人的机制缺失问题突出,教师的授课理念过于强调和突出感性、直观的设计,忽视了企业的需求。由于这种教学生态未能得到根本性的转变,导致学生课内所学内容与岗位需求不匹配,无法在践行教育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满足新型文化艺术产业对于现代艺术设计专业人才的实际需要。从学生的角度来看,由于欠缺对于生产工艺的系统了解,会使所设计的作品过于追求形式层面的美感,而缺乏实用性,更无法借助作品实现同受众群体的感性互动以及情感体验,造成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学生艺术素养、职业素养不高。
(三)校企合作模式单一,产教融合受制于形式
大多数地方普通本科高校艺术设计专业虽然积极推行校企合作模式,但并没有充分针对学生特点个性化设置教学与实践环节,校企合作模式单一,主要集中在校企共建实验室、实训实习基地上。校企合作课程流于形式,校内指导教师与企业指导教师之间缺乏深度沟通,并未发挥合力,充分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导致出现学生实际工作能力不足、创新能力较弱、创新同质化倾向严重等问题。同时,从校企合作课程教学安排来看,学生在校期间主修的校企合作课程较少,参与企业的实际项目更是微乎其微;企业参与高校艺术设计专业课程建设、专业建设不足、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并未形成,产教融合受制于形式。
(四)受人才培养模式的制约,立足于企业需求的课程体系
评价机制缺失企业对于艺术设计人才的需求十分迫切,然而高校缺乏对教学整体改革的理性思考及相应的举措,未能相应地调整人才培养模式,以突出人才的国际视野、信息素养、学习能力及全面素质。由于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制约,与企业缺少深度沟通,不能立足于企业需求完善课程体系的评价机制,导致所培养的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同企业的岗位要求存在一定的差距,使得企业招聘的大学生入职之后,为了确保能够承担起企业为其分配的工作任务,需要投入较多的时间成本及财力成本用于专业技能提升,这也在无形之中加大了企业的运营成本。
二、基于产教融合理念的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模式的构建措施
(一)打造校企协作育人平台,进一步优化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机制
积极落实教育部关于“联合培养和协同创新”的指导精神,强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打造校企协作育人平台,大力推进校企合作办学。
一是以实际工作为载体,联合培养学生。聘请与艺术设计学科专业相对接的企业在高校开设工作室,为学生搭建感受工作、参与工作的实践平台,创造零距离了解企业的机会,适应工作环境。
二是学生可根据课程和实践需求选择相关工作室开展实践活动,提升学生毕业后能快速融入社会的适应度。
三是企业工程师、专家、一线技术人员作为实践教师的组成部分,以实际课题为学生授课、辅导和培训,增强工作实践的情境感。四是校内教师与企业团队共同设立科研课题,针对地方经济文化建设的需求,选择相关课题,组建团队,共同研发。
(二)坚持依托资源的可用性,推进校企合作艺术设计课程开发和学习
设计新一轮科技改革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催生了我国传统教育与技术改革,由教学模式的嬗变到教学理念的更替,拓宽了课程设计形式,突破了传统课堂教学的局限,重构校企合作网络课堂文化,引入混合式学习,提高教育质量。在混合式课堂里,推行“MOOC+SPOC”校企合作艺术课程混合教学模式进校园、给成绩、认学分。在校内教师的指导下,利用中国大学MOOC、学堂在线、雨课堂、学习通、公众号、设计网站等自主学习校企合作艺术课程相关理论及实践知识,充分调动学生对于艺术设计基础知识与技能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同时,通过进行有效的SPOC校企合作艺术类课程开发,加强学习资源建设,由企业指导教师根据实际项目需求采取案例教学法与项目教学法相结合的形式组织教学活动。企业指导教师可以利用真实案例作为SPOC校企合作艺术类课程教学素材与教学资源,结合学生所掌握的专业技能,分组为学生安排、分配不同的项目模块任务,带领学生到项目现场进行实践教学。这种依托资源的可用性,采取“线上线下”结合的教学形式,有效地推进了校企合作艺术设计课程开发和学习设计。
(三)积极推进“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
1、与企业强化深度沟通高校
在推动产教融合的过程中,应当秉承双元人才培养的理念,立足于企业需求,结合企业的艺术设计工作过程完成课程教学进度的安排,这就要求艺术设计专业教师应当同企业相关部门进行深度沟通,掌握企业中设计岗位的具体工作内容以及工作环节,作为设计课程教学内容的参考。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应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过程中,与企业强化深度沟通,合理分配理论教学同实践教学的课时量,增加专业见习、专业实习类课程,让学生真正参与到企业的实际项目中,以便借助该模式使学生在理论知识以及专业技能方面得到全面提升。
2、立足于企业需求完善课程体系的评价机制
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应构建模块化课程评价模式,具体而言,需要先行立足于企业的实际诉求,以此为依托完成对教学内容的设定,并邀请企业的人力资源师以及设计师对艺术设计专业所安排的教学内容加以系统的分析,以便能够从企业用人角度实现对课程安排实用性的精准评价。同时,责成专业带头人与骨干教师参与到课程设计评价活动之中,进而确保所设计的课程具备足够的教学可行性。此外,组织学生对课程内容安排发表见解,让学生参与分析课程内容,判定能否实现对其专业知识学习积极性的有效调动,来进一步检验课程体系的评价机制。
(四)“引企入校”建构工作室制教学模式
“引企入校”建构工作室制教学模式,应积极推进企业在校内艺术实习基地建立工作室,由企业设计师担任学生实习、实训项目指导教师,校内教师共同参与,制订工作室的具体实施计划,优化工作室的具体运行流程,对工作室进行有效的监督与调控。
1、制订工作室的具体实施计划
将教学内容安排到具体的实习、实训项目教学任务中,实现对学生实操能力的提升。工作室的运营应遵循高校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并对工作室的物质条件以及场地条件加以充分运用。建立完备的规章制度,借助制度化管理模式,保障工作室实现稳定运行,培养学生在参与工作室活动的过程中强化专业知识、提升专业设计技能。
2、优化工作室的具体运行流程
一是组建工作室,并邀请企业设计师、校内教师及学生共同参与。二是根据工作室成员的特长和技能承接校内外的业务,加强与市场的对接。三是定期组织业内专家进行培训,对最新动态加以了解和掌控。四是结合工作室的特点进行公开选拔学生,将一批学习兴趣浓厚、有意提升专业技能的学生选拔到工作室,培养其创新及实践能力。学生在完成课程作业的同时,还应积极参与实际项目的对接,将学习与社会、市场的需求进行“碰撞”,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建立基础良好的专业知识体系,并在实践中得以验证,较单一的“听课”与“练习”更有成效。
3、对工作室进行有效的监督与调控
学校责成专人负责对工作室的日常工作以及运营情况加以监管,以便确保项目化教学任务的推进与完成,依托工作室绩效考核机制的构建,促使学生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项目学习任务之中。结合具体的项目学习任务,设定相应的考评方式,以提升学生的实践学习效果。对工作室的流程加以精简处理,保障项目的顺利实施。
为进一步促进艺术设计人才的职业技能发展,使其更符合行业发展的需要和企业的实际需求,应积极实施“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让企业参与高校人才培养全过程,与企业深度沟通,立足于企业需求完善课程体系的评价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