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创新创业实践教学的意识,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在双创环境的影响下,一流专业的实践教学基地改革不仅有利于我国高等教育强国的建设,同时也是为社会输出全方位人才的重要途径。因此,必须提高创新创业实践教学改革的意识,完善相关运营管理制度,明确参与主体的权利和义务,促进各方协同合作,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同时给予适当的政策和资金支持,为实践教学提供强有力的后续支撑。
一、国内外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模式的研究
(一)美国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模式研究
在创新创业教育发展史上,美国是发展最早、最成功的国家,探索美国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教学经验,有助于客观地审视我国当前创新创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有效的改进措施。
1.积极践行与市场紧密相连的原则
美国在创新创业实践教学中积极践行与市场紧密相连的原则,不仅在师资队伍中聘请校外企业家、商人做兼职教授为学生提供最前沿的市场信息,课程内容上也紧跟市场,与动态的市场信息保持同步更新。
2.拥有健全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美国拥有健全的创新创业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并设有专门的创业学专业,秉持“实践大于规则”的原则,推行校企合作式教育,要求学生在校实习时间不少于9个月,针对某些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延长学制至五年。就课程内容来讲,建立了创业通识教育课程群、创业学科教育课程群、创业活动教育课程群的完备系统。
3.具有强有力的教育条件保障
美国具有强有力的创新创业教育条件保障,政策方面,不仅给予教师宽松的条件,同时还针对创业的学生实行弹性学制;资金方面,设立多种基金,拉动已成功的校友资助,对学生创新创业给予了很大的资金支持。
(二)英国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模式研究
1.设立专门的创新创业教育管理机构和慈善基金
英国政府建立了英国科学创业中心和全国大学生创业委员会,具有创业孵化和创新创业教学的功能;设立天使基金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创新创业资金支持,促进创新成果转化。
2.提供多种多样的创新创业实践教学平台
英国大学内部大多设立科技园,为有创新创业需求的学生提供创业平台;此外,1998年,英国还设立了企业孵化中心,为在校大学生创建了一个集服务、咨询、技术支持功能为一体的实践平台。
3.具有完备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
首先,英国在创新创业课程目标设置上富有层次化,逐步式对学生的创新行动力意识、创新创业思维、创新创业能力、创新创业效能进行培养;其次,英国在创新创业课程实施以及学习方式上富有多元化,针对上述五个阶段进行不同教学,促进学生每一阶段能力的提高;最后,英国在创新创业课程评级体系上更加成熟完备,采用第三方评价体制对教学成果进行综合评价。综上,英国在创新创业实践教学中所具备的特点支持英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稳步发展。
(三)德国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模式研究
作为西方发达国家之一,德国在创新创业教育上结合本国高等教育和经济发展情况,逐步形成了较为成熟的集应用性、多元性、实践性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在这个教育体系中,德国形成了跨学科学术组织模式、多元化培养模式、“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在跨学科学术组织模式中,德国构建了矩阵型跨学科学术组织结构,旨在培养具有多学科知识的人才,同时注重产学研深度结合,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多元化培养模式中,德国高校注重尊重学生的兴趣、个性,开创针对性的、融合学生个性与兴趣爱好的课程、教学、实践体系;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模式中,德国高校及企业始终秉持企业培训为主、校本培训为辅的原则,其中德国企业一直积极鼓励高校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给予了大学生创业方面的技术、理念、资金上的支持。这些典型模式使得德国能够很好的应对知识经济的到来与发展以及产业模式调整带来的挑战。
(四)国内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模式研究
国内关于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研究也颇为丰富。我国基本形成了以工程训练中心为基础的实践教学基地,以校企合作平台为基础的生产实习基地,以众创空间为基础的创新创业基地的三位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近年来,国内学者也相继提出一系列理念为更新我国创新创业实践教学体系做出了贡献。张莉分析了实践教学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重要性,提出了以实践教学为基础,学科竞赛为补充,实践基地为平台,项目训练为抓手,创业实践为目标的“五位一体”的实践教学模式。在分析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理论和实践上的存在不足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快构建以学生为主体、学校为主推、社会做助力的“三螺旋”协同推进体系。提出“两融四合”的创新创业实践课程体系建设理念,两融中的第一融即是个体创新与团体创新创业行为相融合,第二融即是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双创内容相同。四合即是教学过程相结合,管理模式相结合,文化氛围相结合,师资队伍相结合。
二、关于双创型“一流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要求及对策建议
1、提高对“一流专业”实践教学基地的重视,完善相关运营管理制度
当前部分高校已认识到一流专业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与完善对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但这种积极性依然不高,出现了前期建设力度大而后期运营无法进行的局面,使得实践基地的作用得不到更好的发挥。论其原因,一方面是高校负责人的意识依然达不到。另一方面是缺乏相关的运营管理制度。因此,高校负责人、教师、学生以及校外负责人要提高对一流专业实践教学基地的重视,设立单独的一流专业基地建设与培养方案,将基地建设纳入学科建设、创新创业社会服务的规划中来,制定专门的人才培养方案,明确规定学生应学的学时和学分。同时,完善相关运营管理制度,聘用专业管理人员进行管理,加强各方管理监督,切实将实践教学基地的作用落到实处。
2、加强一流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同时提高学生参与度
师资队伍的素质和能力直接关系到实践教学质量的优劣,改善师资队伍是提高高校教学实践的重要保障。各大高校在改革本校的师资队伍前应了解本校的薄弱环节,并提出有针对性的措施加以解决,切不可模仿效从、随波逐流。针对当前师资队伍中存在实践教学能力不足、技术操作水平有限的问题,一方面可以给予一流专业的教师适当的政策倾向,将教师被动接受任务化为主动参与实践教学,同时为教师提供专项培训,进一步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另一方面可聘请校外的企业家或创业者做兼职双创导师,或是引进技术人员专门指导实践操作,扩充其师资队伍。同时,在传统的单纯依靠导师指导的模式下,学生往往是被动的接受所学知识,为此,一流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建设过程中可以尝试打破传统教学模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高学生对实践的参与度和兴趣。
3、明确管理权责,促进各方协同合作
任何组织中,参与主体的权利和义务如果不明确就会造成遇事情不积极、遇义务不承担的混乱局面,一流专业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发展也不例外,只有明确各自的责任和义务,做到权责分明才能真正的提高基地的运行效率。因此,首先要有明确的权责分配机制,在合同或协议中确切规定各方主体的权力和责任,增强合作意识。同时还要健全沟通协调机制,促进各方主体的沟通,及时发现在实践教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加以解决。加强实践教学基地的监督管理机制,无论是校内的实训中心还是校外的实习基地,各方负责人都要负起应尽的责任,学生实践过程中以及实践过后的评价环节,每一方都应给予重视,给予学生及准确的指导。
相比于一般专业对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要求,一流专业对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更为具体、复杂。建设一流专业时就要做到专业定位明确、专业管理规范化、专业改革成效突出、专业师资力量雄厚、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具体到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时更要体现上述几点要求。就相关运营管理制度方面来说,一流专业的实践教学基地应更加规范具体,制定完善全面且能贯穿整个实施过程的运营管理制度至关重要,另外一流专业的经费要得到保障,避免与其他各专业均等分配经费。就师资力量来说,应为一流专业的实践教学基地匹配专业化的师资队伍,鼓励教师突破传统教学模式。就管理权责方面来说,一流专业的实践教学基地还应做到权责分配明确,有明确的权责分配机制,避免影响实践教学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