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走出课堂,才能更好地“育人”
“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想要更好地发展和影响学生,就不能“闭门造车”,“走出去”才能使思政更具生命力,如果思政课能够走出课堂,与其他学科和教育机构进行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和教学互助,可以更好地发挥思政课的教育效果。以下是常见的方法和形式。
思政课与其他学科合作,可以让学生通过跨学科的教学和学习,更好地了解其他学科的知识和思想,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学科素养。例如,可以与历史学科合作,开展中国历史文化的教学;与文学学科合作,开展文学作品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与哲学学科合作,开展哲学思想中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
思政课与其他学科合作,可以促进学科之间的交流和互动,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掌握各学科的知识和思想,培养学生的学科兴趣和学科能力。
思政课与社会机构合作,可以将教学资源和教学成果推广到社会中去,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掌握思政课的相关知识和内容。例如,可以与社会组织合作,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与企业合作,开展实习实践活动;与社区合作,开展社区服务活动。
思政课与社会机构合作,可以促进教学资源和教学成果的共享,让更多的人受益于思政课的教育。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增强学生的社会认知和社会适应能力。
举办各种讲座、论坛和报告会是一种常见的开展思政课课外课堂的形式。这些活动可以邀请各行各业的专家、学者、政府官员等,就社会热点问题、时事政治、经济发展等进行讲解和讨论,让学生更好地了解社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增强对国家政策和决策的理解和认识。
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是另一种开展思政课课外课堂的形式。这些活动可以让学生深入到社会中去,了解社会的文化、历史、经济、环境等方面的情况,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例如,可以组织学生到社区中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到农村中进行农业实践,到企业中进行生产实习等。
还可以开设网络课程、开展网络讨论等形式,让学生在课外时间里继续学习思政课的相关知识和内容,增强学生对思政课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总之,开展思政课课外课堂的目的是为了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增强学生对国情、民情、社情的了解,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