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课堂教学的基本原则
大学课堂教学是人才培养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是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环节。为加强学校课堂教学建设,明确教师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特制定本规范。下面内容将详细说明大学课堂教学的基本原则。
1.连贯、系统原则
“系统”是客观规律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我们认识事物,如果掌握了事物的系统,就意味着进入了它的“规律”的大门!例如,人们在杂乱无章的各种生物面前束手无策时,建立了门、纲、目、科、属、种的分类法,才对大千世界的生物“一目了然”。元素周期表的出现,不仅对各个元素的形态都能很好地把握,还能预测应该有哪些元素没有发现。“系统工程”则更是今天指导人们进行各种实践的重要学问,教学就是一个很大的系统工程!
对于每一门课而言,不仅有本学科的系统性,本学科历史发展的连续性,还有与其他学科的关联性、渗透性。作为一个教师,如果不了解这些,就不能将他的课很好地“讲清楚”!比如,教师如果不了解他所教课程的“系统”,他就不知道重点、难点是什么,哪些是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哪些可以由学生自己 思考。他的教学最终只能给学生一个“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结果。学生学到的如果是支离破碎的知识,不仅记不住,也不能很好地应用,更不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独立思考!所谓“连贯”,也是服务于系统性的,其所以强调,是提请教师注意新课与旧课、新知识与已有知识的联系、贯通,尽量避免“跳跃式”的教学,做到“一气呵成”。
2.分析、综合原则
对于教师,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试想,你把要讲的内容硬生生地搬到黑板上(或者搬到多媒体的屏幕上),然后念一遍就算了事,那将是什么效果?学生必然会说,这还不如我自己看书呢!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变不知为知的过程。教师的作用就是引导学生去求知。如何引导?重要的一环是讲清楚思路!写在教材上的知识,虽然已经是整理好的逻辑系统,但为了教材的简练,通常不会有更多的分析。教师的责任是超出教材,进行指导性的分析,让学生知其“所以然”,然后知其“然”。例如,对一个问题的求解,教材通常是直接给出解法,教师则应该从“如何解”上下工夫。对一个结论的证明,教师应强调的是“证明思路”。总之,“分析”的过程是加强学生的“理解”过程。只有理解了的知识才是牢固的知识、有用的知识。
“综合”是“分析”的反过程。在许多情况下。“综合”是“分析”的结果。由于两者是相反相成的,善于分析的教师,通常也善于综合。而教师分析、综合的能力如何,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
3.科学、学术原则
对于大学教师,这条原则也是应该注意的。大学本科学生所学的知识。基本上是已经成熟、定型的体系,不能“讲错”是对教师最起码的要求。但知识是“无底洞”,决不能骄傲与自满,否则就很容易出错。因而备课时一定要深思熟虑,注意不犯科学性错误。
好的教师不仅能很好地引导学生掌握教材上的知识,还能把知识“引申”。指出所讲的问题有哪些发展的可能,哪些观点、方法,哪些需要进一步学习,哪些问题重要但没有解决,有待深人研究等等:大学生的思维活跃,精力充沛,把教师“问住”的情况时有发生。这是很正常的。教师必须积极准备,给予回答,只要发扬学术民主,不故步自封,不扼杀学生 的积极性,是能够做到“教学相长”的。
4.直观原则
教学中充分运用直观的好处是无须赘言的。但有人并不以为然.认为大学教学无须直观,语言表达就可以了。其实,这是一种误解。“直观”是认识过程的第一步。无论是小孩还是成人,认识过程都是一样的。模型、图形、图表、电影、动漫等等都能“引人入胜”,从而开启进一步的思维。特别是越抽象、越难理解的东西,如能恰当地用直观表示,必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讲授集合论,概念、符号一大堆,初学者如堕五里雾,如果能用图形(哪怕是几个圆圈、几条直线)表示,学生不仅很容易理解,而且还记得牢。
以上内容便是关于大学课堂教学基本原则的全部内容了,希望对各位教师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