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赋能教育要怎么做?
随着技术的发展,人工智能正在深入我们的日常生活,在教育领域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近日,世界数字教育大会在北京落幕,大会以“数字变革与教育未来”为主题,高度聚焦数字化转型为教育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教育数字化面临的挑战主要表现在怎样使用数字技术来提高教学;在技术环境中,教师和学生是否能适应新技术的使用;学校接入、使用和维护新技术的难易程度;线上教育的互动性和控制性较难等等方面。
数字化转型的趋势主要表现在多种开放的数字资源可供教师和学生使用;翻转课堂、个性化教学将学习的重点放在学生的身上;学生在课堂使用数码设备是一个新趋势;数字化评估可以帮助学校和教师衡量、管理和优化教学等等方面。
教育数字化转型是一个复杂且不断变化的议题,,教育的未来依然是正在进行之中的创新,而面对转型之路的坎坷,我们自然是采取积极理性的态度。
近日,在人工智能与数字教育研讨会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工智能与教育”教席成立会议上,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中国教育学会名誉会长顾长明提出,在教育中运用数字技术,要处理好三对关系。
一是处理好技术与人文的关系。坚持立德树人,发挥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人文精神,让师生通过技术手段更好的对话,运用数字技术提高教学手段。
二是处理好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关系。立足于教育发展的传统与基础,在运用技术赋能教育的同时,一些传统的具有人情味、拉近师生距离的手段也不能丢。
三是处理好现实世界要虚拟世界的关系。数字技术可以为课堂带来更多可能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但也要适时地走出课堂,让同学们感受世界的复杂多变,帮助学生更好地走向自然,踏入社会。
教师在教育中扮演着重要的“桥梁”作用,在2022 国际人工智能与教育会议落下帷幕,我国在会议上强调要推进人工智能技术与教师专业发展深度融合。那么,在人工智能时代背景下,教师应该怎么做?
首先,教师要转变身份,变知识的传递者为智慧的引领者。新课改的推行下,要求教师迅速从单纯的知识传递者走向研究者、反思者,教师要设计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丰富立体的学材并借助技术手段进行知识与能力的自主建构,助推学生完成个性化学习。
其次,教师要加强信息化素养,重视整合不同技术更好的辅助教学。多技术融合教学的方法与策略,不仅是把多技术融合作为辅助教或学的工具,而是强调要利用多技术融合来营造一种新型的教学环境,并通过信息技术来达到传统教学所不具有的一些功能和效果,以此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教学质量的提升。
再者,重视培养学生的价值观,用情感传递培养学生的信息观。凡事有利弊,信息化、数字化也是一把双刃剑,要增强学生的信息社会责任意识,要有保护他人隐私的法律常识、法律意识及道德底线,自觉建立良好的信息社会责任意识。
培养学生良好的网络信息甄别能力,学生要能够根据判断,确认信息来源的可靠度,区分内容的正负面,同时不轻信、不造谣、不传谣。不误入不良网站的泥潭,不随意公开自己的信息,提高自我控制的能力,固本培元才是对信息社会责任培养的关键。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要使学生认识到自己作为祖国的未来所肩负责任与义务,让学生深刻意识到在信息技术时代,“数字公民”是每个人的义务,要严把信息技术质量关,严格遵守信息技术的道德水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