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活页式教材建设中存在哪些问题?
一、职业素养与职业能力并重的特色体现不足
职业教育教材建设是基于职业岗位、工作过程为出发点进行编写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根据教师的讲授和示范,掌握与职业相匹配的技术技能,同时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目前,新型活页式教材编写往往追求不断打破传统学科知识体系的编写逻辑,强化技术技能的教学特色,但是不能深刻认识思政内容与教材建设之间的密切关系,难以满足新时代育人的要求。
二、校企“双元”开发教材机制不健全
新型活页式教材内容的确定需要学校与行业企业密切合作,实现校企“双元”共同开发设计,以满足对工作岗位的胜任为基本要求,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根本目的,强调基于完成典型工作任务的“所教即所需”宗旨。但是目前活页式教材建设是以职业院校为主导,尚未健全校企合作机制,行业企业融入度不足,造成教材内容存在与当前企业转型升级匹配性较差的问题,许多专业课程的活页式教材仍然缺乏真实典型案例的有力支撑,有的甚至脱离工程实际。
究其原因,一是我国职业院校教材建设脱胎于普通教育,部分专业课教材是将普通高校相关专业教材的内容压缩改编而成,有的试图模仿德国等发达国家现成的教材成果,而不是通过校企“双元”合作,基于职业岗位、工作过程,对实际工作岗位所需知识、技能进行调查、研究、提炼而成。这就造成教材内容与对应的岗位需求相脱节,教材在教学中所起到的作用与普通教育教材的区别不大。
二是虽然职业院校的教材建设中不断引进项目教学、模块教学等设计思路,期望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锻炼职业技能,但这些设计由于缺乏有效的校企合作机制的支持,普遍存在教材内容情景化缺失的问题,与融入工作情景完成典型任务尚有距离,并不能很好地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三、教材内容更新不能适应产业转型升级的速度
随着科技进步、产业转型升级的速度加快,行业企业对人才需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材建设内容需要不断更新迭代,才能适应培养新时代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指出“专业教材随信息技术发展和产业升级情况及时动态更新”,《职业院校教材管理办法》也明确提出“职业院校教材投入使用后,应根据经济社会和产业升级新动态及时进行修订,一般按学制周期修订”。
现实中,职业院校教材一般是按照2~3年的建设周期,这很容易造成教材与行业发展相疏离。究其原因:
一是缺乏有效的校企“双元”开发教材的机制,无法将行业企业中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理念快速融入到教材中,造成职业院校对行业新技术、新方法、新规范的敏感性较为迟钝,教材内容更新赶不上行业的发展节奏,学生无法快速融入到未来的职业工作中。
二是对目前活页式校本教材的认识与评价存在偏见,认为活页式校本教材是不够成熟的教材,只有正式出版才能打造精品,而正式出版的教材又很难满足“及时进行修订,一般按学制周期修订”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