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页式教材如何建设?

48 阅读
0 点赞
0 推荐
来源:其他



活页式教材,顾名思义其教材与我们现在盛行的线装或胶装的书籍不同,教材的内页是可以抽出,或加入新书页的。所以为了方便抽出和加入新内容,而不对整体教学内容产生影响,所以活页式教材大多以是任务式架构的。


内容图片


(图片来源:众师云模板-活页式教材封面



“新型活页式教材”建设路径


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挥教材育人功能


第一, 对于专业课教师而言,必须摒弃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课无关的观点,牢固树立“全员育人”观念,与思政课教师携手开展全员育人。


第二, 在制定教材框架过程中不仅需要体现专业知识与技能,而且要主动梳理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形成教材思政教育的主线,将思政教育主线融入教材内容及其他资料编写的全过程,形成教材知识、技能、思政融为一体的内容体系,实现教材的全过程育人。第三,教材必须融入职业观念、职业素养与专业素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最终面向是行业、企业,行企业的岗位要求、职业道德与职业素养也要融入教材建设中



坚持学生主体中心地位,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职业教育生源质量整体上低于高等教育,学生在学习兴趣、学习管理、学习能力等方面均有一些不足。因此在教材开发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能力,编写学习难度适中、语言适宜、适应未来发展的教材。


第一,突出学生主体中心地位。

教材内容编排一方面要遵循从简单到复杂的原则。学生的认知和能力发展具有循序渐进的发展规律,在教材编排过程中,应该设置清晰、明确的目标与方向,突出学习重点与难点。另一方面要遵从“螺旋上升”规律。“螺旋上升”是周期性重复、高质量上升发展,对教材内容编写应该满足学生知识与技能反复学习与应用的需求。教材编写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建构主义提倡以教师为指导、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教材内容编排过程中,通过任务、项目、情境等将知识与技能进行结合,为学生奠定良好的理论与实践基础。通过基础性练习与拓展性活动,让学生在知识习得与技能训练“反复推演”的过程中获得建构式的成长。


第二,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一是遵循学生发展原则。职业教育教材内容选择不仅要注重学生知识与技能的培养,适应学生的知识水平、认知能力与专业能力;同时,还要关注学生未来职业发展所需的方法与社会能力。二是适应学生个性化需求。教材内容选择不仅要满足学生共性要求,同时也要适应个性化需求。个性化内容不是标新立异,而是在共性内容的基础上,将内容以模块进行呈现。模块化内容可以进行自由组合,经过组合的内容实现教材内容的个性化。



坚持校企双元合作开发,凸显教材职业能力

“职教20条”明确了职业教育是类型教育,为职业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因此,职业教育教材应是“类型教材”,是有别于普通教育的教材。这种“有别”不仅体现在编写的方式与体例上,更为重要的是教材内容的职业性和实用性。


第一,整合学科与职业新体系。

由概念、原理等基础理论知识组成的学科知识具备系统性和理论性,单一的学科知识难以发挥职业教育教材的职业性与实用性。而单一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职教教材过度强调技能、技术,忽略基本的理论知识,不符合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因此,对于职业教育教材而言,如何处理学科知识与职业能力的关系显得尤为重要。首先,确定教材基本单元。以职业能力为主、基础理论知识为辅的基本单元能够将基础理论知识与技术实践知识有机融合,最大限度地发挥职教教材的优势。其次,变化教材的组织体例。学科知识体系教材是“章—节”式组织体例,学科知识与职业能力整合后的职教教材应该转变为“项目—任务—能力”式组织体例,这样才符合职教特点。最后,教材的组织逻辑。现代职业教育课堂已经发生了变革,越来越注重德技兼修,因此,职业教育教材的组织逻辑应该与现代职业教育课堂相匹配,确保教材在课堂中的重要地位。自1990年中国首批五个海洋自然保护区之一的浙江南麂列岛国家级海洋自然保护区经国务院批建以来,浙江省沿海地区相继建立了一批海洋保护区,加强对海洋和海岛资源、环境、生态的保护,有效地改善了海洋生态环境及生物多样性状况,成效显著。


第二,融入行业与企业新动态。

职业教育作为类型教育,最重要的特征就是面向职业岗位,培养职业能力。因此,职业教育教材必须反映产业、行业、企业的最新技术、工艺和规范。如何保证教材内容能够反映最新动态是职教教材的核心问题。首先,教材编写团队由学校教师、企业专家共同组成,企业专家对于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规范了解深入,掌握程度高,能够保证教材内容的职业性与实用性。但是,企业的技术、案例不能直接转化为教材内容,而需经过学校教师的精心设计与处理,将其转变为具有可操作性、可适用性的技能和典型案例;同时,教师的教学能力与专业性能够保证教材符合教学规律和学生发展。其次,教材内容融入X 证书考核内容。X 证书内容由行业产业最具代表性、最具权威性的企业、行业组织以及学校共同开发,代表着该专业最新的发展动态、最全面的岗位知识与技能,能够适应产业转型升级,保证学生未来就业岗位与职业发展的可持续性。最后,学生的职业技能、岗位适应能力最终需要得到行业、企业的认可。因此,在教材中应该适当引入企业评价,既能保证评价体系的科学性、层次性和完整性,也能提前获取学生职业能力的情况,有利于学校、教师及时调整教学、教材内容,提升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质量。



利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突出教材灵活功能

教材的开发需要经历框架设计、内容选取、编写审核、出版应用等一系列过程,这也是教材内容相较于产业、行业、企业的发展有滞后的重要因素。而职业教育与产业、行业发展具有天然的联系,职业教育教材必须快速更新技术、工艺与规范。因此,职业教育教材存在着产业、行业的快速发展与教材开发过程相对滞后之间的矛盾,现代信息技术的出现为解决这一矛盾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第一,数字化实现教材的即时性。

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崛起与发展,“互联网+教育”成为热门的话题。“互联网+教材”实现了教材的数字化,数字化最大的特征是即时性,能够在短时间内完成内容的更新,恰好解决了职业教育教材更新滞后的问题。同时,数字化教材结构多变、呈现方式多样,教材内容可以转变为在线视频、在线动画,解决了纸质教材单一、枯燥的问题。另外,数字化教材还能实现“时时可学、处处能学”,最大限度地扩展学生的学习时间与空间,保证学生学习的即时性与便利性。


第二,信息化实现教材的功能性。

职业教育教材需体现岗位技能与职业能力,在教材内容选取过程中,必然会出现教师难以讲解、学生难以理解的内容。现代信息技术的融入,实现了教材的多样化功能。用短小、精练的微课、动画等讲述比较抽象的理论知识和工作流程;用VR/AR 技术将体积庞大、结构复杂、危险性高的零部件、技能、工作流程立体化呈现;用虚拟仿真软件解决学生实践实训的时间、空间问题;运用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手段,挖掘、采集、分析学生学习数据,实现评价智能化。信息技术在教材中的广泛使用,有助于教材发挥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载体作用。

发布于:2023年03月20日 17:17:01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