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研究资料的基本内涵
所谓资料,一般是指具有一定理性认识价值和学科特定内容的信息形式,广义的资料包括文字、数字、图表、符号、录音带、录像带、计算机磁盘等,狭义的资料一般仅指文字或印刷品内容。只有当信息具有下列属性时,才被视为资料,作为搜集与整理的对象。

一、具有一定的理性认识
价值资料工作在整个科学研究的操作序列之中,是一个准备性的基础步骤,它往往自始至终地贯穿于科学研究的全过程。没有一定数量和一定质量的资料作为基础,科研从选题这一步就无法进行,即使勉强进行,也只能是一种沙丘上的建筑,有了“成果”,也会倒塌。
资料应该蕴含前人或他人的实践与认识,研究者以其为对象和依据,进行新的研究与思考,推导出新的结论。任何人的研究工作,都不是从零开始,必须也只能从前人和他人的实践与认识的基础上,继续做出新的努力。作为资料,正是前人与他人的实践与认识的记录。资料的搜集和整理,是一种自觉的理性认识活动。因此,资料必须具有一定的深刻性,客观上蕴含有理性认识的价值。
对于资料的价值判断,又是一种主观的认识活动。资料价值观是因人而异的。即使是同一资料,在不同研究者的眼中,价值也不尽相同,甚至截然相反。这取决于研究者的需求程度与认识水平。研究者如果缺乏需求和眼力,即使再重要再珍贵的资料,也会变成不是资料,当然也就无所谓搜集和整理了。
二、具有一定的学科特定内容
学科特定内容是指在某一专题领域内进行了自觉的实践与认识,具有了一定的深刻性,同时,它的内容又具有明确的类别特征,能够列入现有的分类规范,或者表述新特征,创建新规范。只有这样,资料才能进入相应的途径及领域,进行交流,为科学研究服务。否则,没有起码的深刻性,没有分类意义的特征。例如,一些泛谈杂叙,则不能列入资料内容。如此界定并强调资料的信息特征,是为了给资料的搜集和整理提供理论前提的依据。以防止资料概念外延的泛化,避免大量的非资料信息溢流而至,造成混乱。
为了进行教育科学研究,对于有教育价值的教育资料,应该尽量地搜集与整理,对于无教育价值的信息,应该尽量防止与排除。在资料工作的全过程中,应致力于资料源的纯净化,从而保证资料工作的科学性,保证在有限的人力物力条件下所搜集到的资料,能在教育科研中发挥其应用价值,以提高资料库的利用效率。
以上内容便是关于教育研究资料基本内涵的全部内容了,希望对各位教师有所帮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