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辩证关系体现在哪些方面?

88 阅读
0 点赞
0 推荐

课程思政是现代教育体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也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任务。课程思政视角下的高校教学设计增强了教师课程育人的意识,挖掘了高校教学中的思政元素,下面内容将“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辩证关系体现在哪些方面。

内容图片

一、角色迥异

从教育部新颁布的相关文件来看,“思政课 程”与“课程思政”在角色定位上是不一样的。《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开宗明义地指出了“思政课程”的角色定位:“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重要阵地,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干渠道和核心课程,是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灵魂课程。”

可见,在高校课程体系中,“思政课程”是“立德树人”的核心课程、灵魂课程,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社会主义高校的优势所在。而“课程思政”的角色定位则体现在另外两个文件中,《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指出:“大力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 教学改革,优化课程设置,修订专业教材,完善教学设计,加强教学管理,梳理各门专业课程所蕴含 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课堂教学各环节,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教育部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建设的若干意见》也指出:“各高校应结合实际和学生需求,开设形势与政策教育类的选修课,完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程体系,发挥“课程思政”作用。”这说明,“课程思政”是落实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需要,致力挖掘各门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与功能,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载体渠道,“促使知识传授与价值观教育同频共振”的教育实践活动。

综上,“思政课程”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基、主干与本体,而“课程思政”则是大学生思 想政治教育的渠道、载体和呈现方式。

二、方式有别

所谓方式有别,是指“思政课程”与“课程思 政”的实施方式不一样,前者主要是显性方式,而后者则是以隐性为主、显隐结合。

一方面,毋庸置疑,“思政课程”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开设的,有统一的教学大纲、统一的教材、统一规定的学时学分,其教师队伍也有严格的要求,以“灌输”为基本理念,旗帜鲜明地表明应树的立场、观点和态度,尽管也有一定的技巧与艺术,但从本质上来说属于典型的显性思想政治教育。

另一方面,“课程思政”则是从“大思政”理念 出发,充分挖掘相关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 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课堂教学各环节,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 机统一”,由于课程类型多样,要求不一,既有显性的类似于形势与政策教育类的选修课,又有各种专业课和综合性的通识教育课;这两类课程中,前者显然属于显性方式,后者则属于隐性方式。

这说明,“课程思政”既有显性的方式,也有隐性的方式。但考虑到“课程思政”主体是各类专业课、通识课,这种显隐结合的方式又往往以隐性方式为主。当然,在发挥“课程思政”作用的专业课和通识课上,教师要“明道、信道”,旗帜鲜明地站稳立场,针锋相对地批判错误观点、引领社会思潮。


三、职能不同

所谓职能,是指处于一定职位、从事某项本职工作所应有的功效和能力。“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由于不同的角色定位,本职工作不一样,其承担的职能必然不同。“思政课程”的中心项是“课程”,在高校课程体系中,存在着德智体美之别,而“德智体美,德育为先”,所以,“思政课程”在高校课程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承担着向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使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重要阵地,是“第一课程”“铸魂课程”。也就是说,“思政课程”的职能在于“铸魂育人”,是以课堂教学为主要形式的思想政治教育,重在主导价值观教育。

“课程思政”的中心项是“思政”即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有其主渠道主阵地,其主渠道在于“思政课程”,主体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其主阵地在于经常性思想工作,主体是学校的政工人员。思想政治教育要取得实效,不能单打独斗,要形成合力,就必须拓展渠道和载体,做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域育人。而“课程思政”之 “课程”,则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必须充分开发和利用,这就要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 “思政课程”之外的所有课程当中,使所有课程与 “思政课程”协同育人。

但就参与到“课程思政” 的相关课程来说,其职能却各不相同:有的重在知识教育,有的重在技能教育,有的重在素质教育。换言之,“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职能各有侧重,前者职能单一,在思想政治教育,该职能是 “应当+必须”,是分内之事;而后者职能则多样, 其“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连,是“应当”而非其 本职、本位,是其衍生的功效、能力。


四、功能归一

所谓功能,是事物自身客观蕴含的功效和能力。功能的范围比职能要广,只要其蕴含某种功效和能力就表明其具有某种功能,而不考虑该功效和能力是否为本职所在。

就功能和职能的关系来说,其一,某事物的功能往往大于其职能,如“思 政课程”的职能是思想政治教育,而其功能则不局限于此,在进行意义教育和方法教育的同时,也客观上承担部分知识教育。其二,两个或两个以上事物的职能尽管不同,但其功能则往往有交叉、重合之处,即两者可能会有相同的功能。就“思政课程” 与“课程思政”来说,之所以说其功能归一,讲的正是其功能具有相同之处,而其功能的相同之处正在于思想政治教育。“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功能归一,是殊途同归。如前所言,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时,前者是主渠道,后者是微循环,做到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合力育人。

但切记两者要做到互不替代:不能用前者代替后者,不能单打独斗;更不能 用后者代替前者,使主渠道闲置,或者不要主渠道 了。现实实践中,不重视“思政课程”或不重视“课 程思政”的情况都存在。正确的做法是,不能只过于倚重于某一方面,而应形成整体育人合力,且一定要摆正主渠道与微循环的位置。

以上详细介绍了“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辩证关系,希望对各位教师有所帮助。

发布于:2023年03月06日 14:19:52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