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与学”如何更好地互动?

28 阅读
0 点赞
0 推荐

在“面向全体学生”和“倡导探究性学习”的理念影响下,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已经成为课堂教学的常态。然而,在热闹的背后,低效的教学现象仍然存在。针对课堂实际操作中教学互动存在的误区,我们提出以下几个应对策略。

内容图片

第一,教师应落实新课改理念并提高专业素养。课堂上无论是师生互动还是生生互动,都与教师的教学理念有着密切的关系。在课堂分组讨论时,教师可以将自己定位于学习共同体中的一员,参与学生的互动,在学生发言时,做一个忠实的倾听者,还可以适当示弱向学生请教;课堂上不打断学生的发言,不强行纠偏,以亲切、随和、平等的态度来组织教学。在多元有效的互动中,师生的见解、知识阅历、生活经验、个体独特的感受交织在一起,最终共享互动成果。

教师应具备较高的专业素养,必须整体把握教材,确立自己的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难点。范例教学理论的发展者克拉夫基认为,教师备课时,应当领会教材内容,既要作为一个教材编写者,明确所编写教材的目的、要求、本质、结构及各部分关系,又要作为一个学习材料的学生,去发现其中对于一个学生来说可能存在的难点与问题。

第二,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选择恰当的互动形式。有专家指出,只有当感性输入和学生现有认知结构之间具有中等程度的不符合时,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达到最大化。有效的问题能催生互动。在问题的刺激下,学生求得问题答案的欲望被有效地激起,问题引领的课堂有效互动得以顺利展开。教师把这些外延很大且具有发散性的问题抛给学生,就如把学生置于一个偌大的可以自由活动的领域,学生可以放开手脚大胆思考,扩大了互动的空间和互动的需求。

课堂上教师通过调整教学双方的活动,选择恰当的课堂互动形式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能使课堂成为有效的教学互动场所。教师的巧妙设计,很好地带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讨论,引发实质性的教学内容互动。

第三,组织好学生的预习并经营好师生关系。在许多情况下,课堂上的互动结果不能实现教学的预期效果,除去教师自身的因素外,学生对将要学习的新知识没有预习,没有进行充分的“思维预热”,是影响学生与教师以及同学之间进行有效互动的重要因素。教师应重视培养学生预习习惯,把预习当成一种资源。

非智力因素结构对认知活动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在问题解决中起着“指挥”和“控制”作用。我们常说“亲其师,信其道”,教师不仅在课堂上语言要亲切、要有耐心,在学生犯错误时要保护他们的自尊心,而且在课外要做到像朋友一样帮助、关爱他们。只有在良好的师生关系支撑下,学生才能积极、主动、自觉地参与教师组织的课堂教学活动。

第四,注意情景设计,让学生有话可讲。我们知道每个人只有对自己所熟悉和感兴趣的事物才会产生并发表意见和观点。因此,努力营造出贴近学生生活和经验的“原生态”教学情境,能促使学生用眼看、用耳听、用手做、用脑思考、用心灵去感受,能使他们与情境融为一体,让每个学习者对探究的课题都能够“有话可讲”,切身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第五,互动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有话“能”讲。课堂是教师和学生的“学习与生活的共同体”,应该给予每个学生交流和表达的机会,绝不允许任何霸占课堂的行为出现。从某种意义上讲,面向全体学生实际上是关注特殊学生。我们的做法主要有:一方面在讨论一个话题时,主动提问学生“你是怎么看的?”“你有什么问题?”等;另一方面当学生有提出问题或见解时,主动征询其他学生的意见,“他讲的是否有道理?”“你有不同的意见或有什么补充?”等。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各位教师有所帮助。

发布于:2023年03月03日 14:21:37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