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研究在教学成果培育中的支撑作用

39 阅读
0 点赞
0 推荐
来源:其他

培育一项高水平教学成果,应该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和德技并修的育人理念,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基本办学模式,遵循职业教育基本规律和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教学成果本身是问题导向的,职业院校教学成果培育工作同样需要坚持问题导向原则,将校本教育教学研究作为基本支撑。从职业院校的操作性层面来看,培育优秀教学成果需要遵循以下基本路线。

一、广泛开展应用性职业教育科学研究

职业教育教学研究是教学成果培育的起点,研究工作越深入、越有效,教学成果的水平就越高。在当前的教学成果奖评审工作中,许多成果没有遵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逻辑,缺失教育教学理论研究,不具备系统化的成果研制过程。

教学成果培育失败的突出表现:一是“糊涂成果”。一味强调教育教学效果,但看不出效果与成果之间的关联性,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甚至将“效果”本身作为“成果”,毫无科学性、创新性和示范性可言。这种现象可以归纳为“有效果无成果”。

二是成果不“成”。从本职工作的基本职责出发,总结出一套“新理念”“新模式”“新路径”,将日常工作目标的实现作为成果,牵强附会地将办学综合效果或是其他工作的效果移植到本成果,但成果本身并无直接的显著效果,不具备实践性的本质特征。这种现象可归纳为“有成果无效果”。

三是“张冠李戴”。违背科学伦理和职业道德,以隐蔽或半隐蔽的方式将他人的教学成果据为己有。譬如,一些职业院校的系部人员将微观领域的“教学改革”成果转化为较为宏观的“专业建设”或“教书育人”成果进行申报,实际上对该成果并无实质性贡献。这种现象可归纳为“无成果无效果”。产生以上现象的主要原因是职业院校对教育教学研究重视不够,没有将提高教师教育教学素养作为提升教学质量的基本手段,而是急功近利地争取建设项目,又缺乏科学的考核和评价标准,导致教师队伍整体创新能力不足。没有深入的职业教育科学研究就没有高水平的教学成果,也不会有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科学的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培育机制,必须建立在完善的教育教学研究工作机制之上。首先,由于我国各地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职业院校很难按照统一的具体操作模式开展教育教学工作,需要在政府政策框架下根据复杂多样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制订教育教学方案;离开地方特点的职业教育研究和校本职教研究,国家职教政策就无法落地。其次,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只能借鉴而无法照搬,需要通过比较研究发现国外经验的适用条件,明确在我国目前的特定条件下如何对国外经验进行改造、重组、扬弃,或是创造必要的实施条件。最后,由于职业教育所具有的特殊类型特征,普通教育的经验无法直接移植到职业院校之中,职业教育中的有些现象和问题也是普通教育所没有的,如教学对象的多样性、学习场所的交替性、学习内容的适应性等,只有通过系统性地研究才能发现其中的规律。因此,作为问题导向的教学成果,必然要求以解决问题为基本功能的教育教学研究作为支撑。

二、完善职业教育教学研究成果转化机制

目前,职教研究在教学成果培育中的重要性已经被越来越多地被职业院校教师所认识,但如何提高职业教育教学研究的有效性成为一个新的重要问题。对职业院校校本教学研究而言,成果转化是走完“最后一公里”的重要阶段。能否转化为高水平教学成果,是检验职业院校校本教学研究有效性的一块“试金石”。为提高职业院校教研成果转化效率,当前应抓住以下几个关键环节。

第一,职教科研选题应聚焦于“三教”改革中的现实问题。职业院校教育教学研究以应用为目的,坚持“研以致用”“研以促改”“研用结合”的原则。职业院校教育教学研究薄弱,根本原因是缺乏合理的需求驱动机制,存在教学工作与教学研究工作脱节的现象。一些教师在不合理的教学评价机制下,做了大量的无效研究,甚至出现了“代写论文”“挂名课题”的现象,不仅没有促进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反而阻碍了教师自身的专业化发展。当前,专业教学内容数字化、教师队伍“双师”化、教学方式个性化、教学管理标准化都是职教改革中的重点问题,这种新一代信息技术支撑下的职业教育模式国外也没有成熟的经验,因而也是职业院校教育教学研究的重点方向。只有在教学改革重点难点问题上取得了重大突破,才可能最终获得真正有价值的教学成果。因此,解决教学工作与教学研究“两张皮”和教学内容与岗位工作内容“两张皮”的问题,是教育科研成果转化为高质量教学成果的关键。

第二,对教育教学研究成果转化给予专项支持。目前,职业院校教育教学研究存在着“重立项、轻研究,重研究、轻转化,重发表、轻应用”的问题,即使一些非常优秀的研究成果,也可能由于转化机制不完善而半途而废,人为地割断了研究成果与教学成果之间的联系。为培育高水平教学成果,职业院校应建立和完善科研管理与教学成果培育功能一体化的职能机构,形成科研立项、中期管理、项目验收、后期转化相互衔接的管理链条,强化教育科研工作的实效。通过对已经结题的优秀课题研究成果进行后期立项支持,提供成果转化所需要的资源条件和时间条件。在科研绩效考核中,合理确定论文和教学改革实施方案、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教材、在线课程等应用性成果的权重。

第三,校企联合进行教研成果转化。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基本特征,也是教研成果转化的基本条件。人才培养质量提升面临的问题,多数情况下都需要职业院校和企业共同解决。在2022年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申报中,企业可以作为第一完成单位进行申报,也足见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重要主体作用。由于我国长期以来以职业学校教育为主体,目前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薄弱环节主要在企业方面,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基本功能不足。培育高水平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当务之急是弥补企业的“短板”,包括企业人员的教育化改造、企业设备的教育化改造、企业管理制度的教育化改造等方面。更直接地讲,离开企业的深度参与,就无法培育出高水平的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2018年“深职院—华为培养信息通信技术技能人才‘课证共生共长’模式研制与实践”获得特等奖,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一、组建具有创新精神和教学研究能力的项目团队

职业院校教师教育教学素养不足且缺乏具体考核标准,是我国职业院校高质量发展的一块短板,也是培育高质量教学成果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换言之,我国在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上欠账太多,导致了教师教育教学素养的“亏损”。其突出表现就是缺乏教育教学研究能力,对职业教育规律和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认识模糊。教师队伍整体水平的提升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当务之急是培育示范性的高水平项目团队,让他们担当培育高水平教学成果的“先锋官”。教学成果项目团队应具备以下几个基本条件。

第一,遴选一名担当意识、创新精神、组织协调能力较强,具备“双师素质”,技术经验和教研经验都十分丰富的项目带头人,这名带头人不仅是教学成果培育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也是促进团队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培训师,是“老师中的老师”。第二,形成合理的成员结构,既要考虑到协同攻关应具有的群体优势,又要考虑团队的可持续发展,在专业结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来源结构等方面符合现代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要求,避免出现为追求短期效果而“竭泽而渔”的现象。第三,具有开放性发展机制,团队需要不断吸收新生力量,同时也要建立淘汰机制,避免“搭便车”的现象。

二、构建发展性教学成果评价机制

与国家教学成果奖以遴选为目的的评价不同,职业院校需建立以培育为目的的发展性评价机制,促进人才培养水平和教学质量提升。因此,职业院校内部的教学成果评价是一种诊断性评价,主要发现培育成果在目标、内容、方法、工具、条件、团队及其适应性等方面存在的不足,不断对方案进行修正,充分发挥教学成果评价的分析、指导、改进、提升等功能。当前,职业院校教学成果评价应重点掌握以下要点。

内容图片

一是制订教学成果评价标准。在教学成果培育工作实践基础上,明确创新性、实践性、科学性、有效性、示范性等指标的具体指标及不同等级内涵,以便确认成果当前状态和改进方向,引导教师改进教学理念、内容、方法、手段和评价,密切校企合作,全面提升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行动能力水平。标准既要科学有效,又要通俗易懂,真正成为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指挥棒”。

内容图片

二是明确校内评价机构和人员。当前,职业院校具备教育知识和管理知识的教学管理人员严重不足,掌握现代评价方法的管理人员更是凤毛麟角。合理确定评价机构和人员,促进评价人员的专业化发展,是提高教学成果评价有效性的关键。从职业院校的发展实践来看,教学成果评价由教学质量管理部门和管理人员组织实施更为有利。

三是做好数据采集和现状分析工作。提高评价有效性,状态数据是基础。在推进智慧校园和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基础上,教学成果评价人员应充分利用物联网、大数据、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手段,实时、准确地采集教学状态数据,建立教学成果状态数据库,并完成科学的聚类分析和成果画像,形成具有指导性的评价结论。培育成果项目组应该对评价结论逐条确认,如有不同意见,可与评价机构和人员进行沟通,直至形成明确的改进方向。

来源:网络


发布于:2023年03月03日 09:20:36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