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青年教师创新能力如何提升?
青年教师是当地大学师资队伍的骨干,其创新力的强弱将对当地大学的创新型人才培养产生重大的作用。根据有关研究结果显示,教师的创新性活动受其内在人格特征、观念态度、知识水平以及学习条件等因素的制约。因此,在培养年轻教师创新性思维的过程中,必须充分尊重其自身的要求与特点,并使其充分调动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实现内外驱动力与自发性发展的内在需要。
第一,努力培养年轻教师的创新性思维,使其思维更加具有创造力。首先,要加强对年轻老师的道德教育。要努力培育年轻老师的爱心,在他们的心里要有“四爱”,那就是对同学的爱护,对工作的爱惜,对教育的爱好,对国家的爱念,这些都是年轻老师创新力的来源。其次,加强高校的创新精神建设。要强化高校校园文化,充分调动年轻老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望,增强他们的创新性和创造性。此外,要充分调动年轻老师的创新力和创造力,就需要全面认识年轻教师的个性需求和专业发展的意愿,克服消除一切制约创新的障碍因素,激发年轻教师自我完善、创新成就的内部动力和欲望。
第二,努力营造有利于青年师资队伍建设的良好校园氛围。首先,要正确理解高校青年师资队伍建设的核心地位,着力建立以推动创新为核心的教学、科研、后勤保障体系。其次,要努力建立长期稳定的创新经营机制。高校要给予年轻老师更多的自主创新空间,并在教学研究中建立灵活的管理制度。同时,要构建和完善高校年轻教师的创新教育和训练体系,积极引入和培育具有创新性的指导人才和创新队伍,构建跨学院、跨学科、跨专业,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三位一体的协同创新中心或创新实践平台。
第三,加强对年轻师资素养的培养。首先,要提高年轻老师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水平。要加强对年轻教师的岗位培养,加强对年轻教师的教育、科学研究等方面的专业技能培养。其次要加强对教师的创新能力培养。要在年轻教师职前、职中、职后的全过程中,增设创新学、成功学,加强创新思维和创造思维等方面的训练,并强化对指导学生培育创新性思维和创新力的能力,实施以个人为基础的多样化训练方法。要充分考虑到年轻老师的个人需要,根据不同的特点,针对不同类型、不同专业的年轻老师进行不同的训练,力求构建多层次、立体化的培养机制。要实现教师的创新型教学改革,还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确立“以人为本”的新型教育理念,并以此理念为指导,改变单一的、单向的教学模式,广泛采用多媒体技术等现代的教育手段,充分实现课堂中师生的双向互动。
第四,注重完善对于年轻老师的激励和惩罚。首先,要健全和优化教师绩效考核、职称评定、职称提升等各项制度,并在质与量的结合上,实行柔性管理,构建促进教师专注学术、开拓创新的发展型考核体系。其次,要健全科技成果的转换,建立健全的科研业绩激励体系,建立目标激励、薪酬激励、精神激励、情感激励和发展激励“五位一体”的激励机制。强化对高校教师的创新业绩监控。对那些不愿意革新、不愿意创新、在教改工作上混日子、碌碌无为的年轻老师,要给予严厉的批评甚至开除。对破坏高校学术道德、搞学术造假、抄袭、剽窃等学术不端现象,要严肃处理。对有重大不良行为者,应立即撤职或予以开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