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青年教师教学的几点建议
大多数青年教师在上课过程中(主要基于理科)存在的共性问题集中四个方面。下面就从这四个方面进行分析并给出建议。

一、教学节奏的把控
教学,作为人类的一个特殊活动领域,它自有章法,具有自身的节奏。对课堂教学节奏感的把控影响着整个教学效果,而教学语速和教学过程是影响教学节奏感的关键。
1.警惕语速过快
据了解,青年教师讲课语速快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一是教师自身的语言习惯;二是青年教师初上讲台时容易紧张,导致其语速不由自主地变快;三是担心教学内容讲不完,通过加快语速保证教学进度。针对上述问题,可以采取相应的策略:
如果教师一贯说话很快,为了保证教学效果,需要重新建立语言习惯。一方面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提醒自己放慢语速,并通过“适当的停顿”“询问学生是否跟得上”等方式来调适语速;另一方面在课堂之外与人沟通时也要刻意地去调控自己讲话的速度。
若是由于紧张造成语速过快,那么其根源在于所做的教学准备不够充分。鉴于此,青年教师一定要在任教初期养成“做教学设计”的习惯。优秀的教学设计就是课堂上的“导航仪”,能帮助教师游刃有余地驾驭课堂,让教师在紧张感消除的同时建立教学自信。
针对“担心教学内容讲不完”这一问题,需要从主客观两个层面寻求解决办法。“担心讲不完”的背后有一个潜在的信念,即“教学大纲和教材中出现的内容都要讲给学生”。因此,要从主观层面摒弃这一不合理的信念。“担心讲不完”也存在一定的客观因素,即课程教学内容多但课时有限,且实际教学时长通常会被压缩。教师需要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下科学合理地精简教学内容。
2.做到“张弛有度”
节奏赋予教学过程以美感,其美在和谐。要实现这种和谐美,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做到“张弛有度”。
“张”指的是教学过程严肃、规范的一面。整个教学过程不能是杂乱无章的,它应当具有连续性与有序性。通过设计起承转合式的教学结构,可以让整个课堂衔接有序。当然,教学中要做好“张”,靠的还是精细化的教学设计。设计一个完整的教学流程,相当于撰写了一本有逻辑的教学“剧本”。如果能落实到每一个教学动作,如哪里需要停顿、细讲、精讲等,那么基本可以预设课堂“演出”是井然有序、错落有致的。
“弛”指的是教学过程自由、灵活的一面,它对教师而言具有更高的考验性和挑战性。首先,教师要拥有灵活的态度,做到“两个调整”:一是根据教学内容的重难点调整教学的节奏。部分重难点内容的讲解需要刻意放慢讲授速度,以保证学生能够理解。二是结合学生的课堂反应和现实需求调整教学的节奏。当学生传递出“没听懂”的信息时,教师需要暂停讲授新的知识点,重新讲解学生存疑的部分。其次,课堂教学切忌塞满,要留有余地。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课堂教学本质上是学生思维的活动,教师在教的同时要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理解和思考,留有余地即是留给学生自主思考的空间。
二、教学内容的安排
好的课堂教学给人的感觉一是干净、简洁,几乎没有废话;二是课堂内容结构清晰,呈现出一定的层次性。很多人可能误以为做到“讲得干净”是一件容易之事,其实不然,它需要教师在教学内容的驾驭上下一番功夫。
1.教学内容要“宁少毋多”
在教学内容安排上,应把握一个总体的原则——“宁少毋多”。青年教师刚开始讲课时会陷入两个困境:
一是讲得太多。对教学内容缺乏筛选,拿来便讲,内容太多只能导致“满堂灌”。教师可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教师需要梳理清楚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只要重难点分析到位,那么整个讲授过程也就有了重心;另一方面教师应当提前了解学情,定位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与现存的知识缺口,从而有针对性地安排教学内容的详略。当教师能够把握教学内容的重点、详略时,其课堂自然不会显得繁复、冗杂,学生也更容易“习得”。
二是讲不清楚。讲不清楚的根本原因在于教师对所教内容不够精通,不能做到对相关知识的旁征博引,只能局限于对知识的“倾倒”,最终被过量的知识所困。如果教师对教学内容足够精通,他就能够主动地去驾驭知识,而不会被知识所“钳制”,在教学过程中就更容易做到融会贯通、举一反三,整个讲授过程也会显得干净利落、逻辑清晰。拥有渊博的知识是教师富有魅力的基础条件,青年教师应当培养一种主动积累与更新专业知识的意识,对自己所教课程及相关知识熟稔于心。
2.教学内容要“层次突出”
教学内容设计关乎整个教学过程的开展,并体现教学内容的内在结构,其目的不仅是为了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浅表性理解,还包括对抽象理论的推理,以及将抽象知识加以转化和应用等。下面以高等数学课程为例,阐述如何设计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
第一层次是基础知识的理解。符号运算是数学课程中出现最多的内容,几乎每节课都有涉及。该层次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记住数学符号、理解符号运算的规律和法则,例如让学生懂得如何计算微分、积分,如何解方程等。
第二层次是抽象概念的逻辑推理。该层次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明白抽象概念、命题的内涵及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要达成第二层次的教学目标,教师需要精讲概念逻辑,做到分析清楚、论证严密,让学生随着教师的讲解思路在脑海中架构起知识的逻辑框架。
第三层次是知识的拓展应用。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数学教学的目的最终落脚点在应用,所以第三层次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建立起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关联,学会将理论知识迁移到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要达到该层次的教学目标,教师必须将教材中没有的、却与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添加到课堂教学中。
3、 课堂交流的有效进行
课堂教学是一种特殊的交际活动,一堂好课必须饱含有效的师生交流。然而,目前大学课堂教学中师生交流的现状却令人担忧,授课教师与学生的交流明显不足,青年教师亟须提升“进行有效的课堂交流”的经验。有效的课堂交流能够让教师和学生的主体性得以发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1.看学生的眼睛,开启课堂交流之门
一堂课上得好不好,主要看学习是否真正发生,而观察学习是否发生的方式之一就是看学生的眼睛有没有“亮”起来。坦白讲,青年教师在眼神交流方面做得还不够到位,存在一些共性问题。例如,部分青年教师存在背朝学生边说边写的现象,在教学过程中缺乏和学生的眼神接触。这样的课堂是呆滞死板的,很难激活学生的主体性。真正的教学要杜绝教师的“自说自话”,师生通过眼神完成无声的“对话”,彼此交换信息,共同生成一堂配合默契的好课。
2.有效提问,促进深层次交流
提问是教师常用的教学手段,但并不是每个教师都可以做到“有效提问”。对于无效提问的例子,可以归结为“Yes or No”提问范式。教师提出一个问题,由学生回答“是”或者“不是”。表面上看,师生“一问一答”也是一种交流,但实际上这样的提问方式根本无法达到课堂交流的目的。因为一两个字的简短回答,既不能反映学生真实的学习状态,也无法深入挖掘问题的内涵。这样的提问流于形式,浮于表面,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时间。提问的过程是引导学生思维的过程,旨在让学生对所学知识理解得更加透彻,促进学生知识的自我建构。因此,教师在提问时应该多问几个为什么,这样才能够多视角、全方位地考查学生的听课效果;应多提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度思考,以达到对知识更深层次的理解。当教师和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层次相近时,他们之间的交流也渐趋深入。
四、教学 PPT 的合理使用
在纷繁复杂的互联网时代,必须牢牢把握住教学的本质,对 PPT 等多媒体技术手段进行合理的定位、适度地使用。在此,我们提出几点建议:首先,PPT 仅是教学的辅助工具,任何时候都不能取代教学本身,所以要先进行教学设计,然后再用 PPT 呈现设计思路。其次,为避免 PPT 成为课本或者教师教案的电子翻版,PPT上呈现的内容不宜过于细致,它只需起到辅助教师讲解的功能即可。最后,应根据专业教学实际需求适当使用 PPT。理工类专业课堂须谨慎使用PPT,因为“板书逐步推导”和“PPT 一步到位的展示”所产生的教学效果是有差异的。
来源: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