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教师如何转型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高质量发展,关键要有高质量的教师队伍。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是应用型本科院校高质量发展的动力之源。立足新时代,需要以教师转型助推应用型本科院校高质量发展。
1.改革应用型高校教师选聘和评价机制

一是改革教师选拔标准和聘任机制。应用型高校在选聘教师之时,应该重视甄别,选择认同学以致用、应用为本、服务社会理念的教师。大胆从企业聘请技术能手、管理人员、能工巧匠担任教师,具有以企业为第一职业经验的教师会形成企业特有的职业态度、思维习惯和行动模式。同时,需落实和扩大地方本科高校用人自主权。
二是切实提升教师素质。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应加快建立教师行业企业挂职锻炼、学术休假的常态机制,促进教师从“只会讲”向“也会做”转型,建设一支教师、工程资格兼具,教学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兼备的“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
三是建立教师分类评价体系。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面临的“拦路虎”,即以学术资格为基础建立的教师制度与以实践为导向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相矛盾,许多教师是传统学术型高校培养出来的,与行业企业需求脱节。对此,需要进一步改变教师的传统观念,加强教师发展中心建设,增强教师对应用型文化的体悟和认同。促进教师分类发展,既要重视教师的双师素质,更要重视教师队伍的双师结构,建立不同的评价机制、培训机制、晋升机制,促进理论教学型和实践教学型两支教师队伍的协调发展,让两者形成育人合力。
2.提升教师开发应用型课程能力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核心是课程改革,应用型高校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是教学的关键所在。研究型大学遵循“学科本位”的课程体系开发,高职院校坚持“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开发,应用型本科院校应该坚持“理论与实践一体化”,实行“依托学科,面向应用”的课程开发。

首先,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师要提升课程模块化改革能力,以专业核心能力为中心,将传统课程体系划分为课程模块,优化整合教学内容,突破原有知识框架的线性逻辑,给学生更多自由选择的空间。教师要把应用能力作为专业课程体系设计的起点,打破先理论后实践、先基础内容后综合内容的串行模式,实行认知与实践同步、基本教学与综合设计同步的并行模式。
其次,加强公共基础课与专业课之间的衔接。公共基础课程的设置要为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除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等教育部统一规定的公共基础课以外,可以依据各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自主规定其他公共基础课的学分、学时、教学重点,实行分层分类教学。
同时,构建实践课程体系。培养应用型人才重点在于加强实践教学。注重实践训练和教学形式的多样化,采取讲座、研讨、实践练习、工作实习、小组研学旅行等多种形式。要适当增加实践性课时的学时、学分比例,强化以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为主的实践教学体系,大力推行项目教学、案例教学。
3.深入改革教育教学和评价方法
教师教学方法是制约教学质量的一大瓶颈。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方法陈旧,主要是因为教师教育观念陈旧,教学管理强调整齐划一,教学方法改革不受重视。对此,教师亟须树立“学生为本”的课程教学观,从“灌输式教学”转向“建构式教学”,从以教师为中心的被动接受和记忆,转向以学生为中心的主动建构和理解。
建构主义教学模式是从认知学习理论发展而来,更加强调学生积极主动建构知识和技能。借鉴建构主义理论,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师应改变传统教学方式,打破建立在学科体系上的知识结构,重新构建教学内容,大量使用讨论式、项目伴随、案例教学、PBL、任务驱动等教学方法。加强专业学习共同体建设,强调行为主体间共同学习新知识,共享实践经验。坚持基于学习产出的教育模式,以学生学习结果为中心组织和评价教育。教学方法的评价应以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师生平等对话的开展、学生知识构建的效果为标准,从教师教得好不好转向学生学得好不好。积极推行项目设计、课程论文、读书报告、调查报告、技术操作等多种形式。
4.搭建产学研合作发展平台
构建产学研合作平台,既是提升教师“应用的学术”的必要条件,又是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必由之路。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需要深化产教融合,为教师转型和学校高质量发展搭建平台。
第一,完善产学研合作机制。建立由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行业、企业、政府相关人员和专家、骨干教师参与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和校企合作委员会,统筹协调合作重大事宜,整合各方优势资源,共同制定教学计划、组织教学、解决就业。
第二,健全实践教学体系。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应更加重视实验实训实习环节,构建教学实践、生产实践、社会实践、科研实践等有机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教师要将实践课程延伸到企业,把现代工程现场搬进课堂,积极与企业协调,确保学生在企业有足够的实习时间和锻炼机会。特别是教师要提升学生毕业论文选题与企业实践的结合度。
第三,校企共建实验实训中心。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可以采取“引企入校”“教学工厂”“前校后厂”“产业学院”等多种形式,与企业联合共建校内实验室、实训中心,为教师教学科研创造真实的企业生产环境,联合进行技术研发。
来源: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