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更好的讲述基础课程
教学是一种“表演”。每个教师有自己的风格,自己的特长,或自己的倾向。但是还是有一些相同点的。

一、讲课首要的是清晰地表达授课内容
首先要把讲课的内容表达清楚,这是最基本的。板书,要写清楚,要让学生能认得出来,这是最起码的。说话时吐字要清楚,尤其是上大班课,关键的字你要送到每个人的耳朵里头。你不能说前半句声音很大,后面尾巴声音很小,最后关键词没听见。关键词一定要一个字一个字地送到观众耳朵里面,必要的话,写板书,现在可以用PowerPoint。
二、授课要用激情去感染听众
最关键的是老师——讲课的人,要对自己讲的东西充满激情。用激情去感染听众,让他感觉被吸引,跟着你一起来学习、考虑问题。
引起学生的兴趣,不能单纯靠说话风趣或开玩笑。有时候过分的幽默反而会引起不好的效果。适当地讲一些风趣的例子,有好处,可是故事讲完以后,要使你的听众对你所讲的东西印象加深,而不是冲淡。所以所讲的笑话要围绕着内容,突出内容。
三、详细演绎推导过程,不怕错误
推导公式对老师的要求很高。我们做工作没有不犯错的,及早地发现自己错了,并用最快的方法找到自己错在哪里,这个本事是非常重要的。把自己完全暴露在学生面前,我想这也不是坏事。这也是一种风格:把自己想法的全部,而不只是把想得清清楚楚的套路告诉学生。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风格。我们在讲课的时候,往往是作为演员,我讲的是舞台的演员,不是电影演员。舞台演员是一下贯穿到底把这出戏演完。电视或电影不一样,开拍,就演这一段,演完这一段以后,停下来,下次再拍可能是这前面的一段或后面的一段。电影演员在投入角色的时候是不连贯的,但舞台演员不能这样。
四、推导过程有粗有细,注重思路与科学逻辑
物理和数学课程可能面对的是同样的问题,不可避免会有公式的推导,否则大概是学不下去的。要点是公式推导的思路,以及在得到公式后要把它的物理意义和物理图像交代清楚。作为一个大学生,受过基本的数学训练,通过一点个人努力,很多公式是可以自己推导出来的。
对于那些特别典型的推导,第一次时,我会很仔细地交代推导过程,可是又不仅仅是简单的推导,而是要给学生思路:我为什么这步这么走,为什么下步这么推,这里用到的基本原理是哪几条,我引用了哪些概念,为什么在这里需要这些概念,没有这些概念下面的步骤为什么是推不下去的。
公式推导中还有一些是属于技巧性的,这样的技巧能很巧妙地把一个很复杂的推导变成一个很简单的过程。关于推导,应该讲思路,公式推完了之后应该回味它的物理意义。这需要老师逐步地去引导。
更重要的能要给学生一定的训练,通过公式的推导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这样做可以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这点非常重要。
五、课程内容:由少到多,由多到少
学生不容易接受的几点简单清楚地讲出来,或者把有些问题留给学生去考虑,不会什么都讲到。有些东西是应该课堂上讲清楚的,有些则是没必要再课堂上都交代清楚的,点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考虑。
六、授之以渔,提高学生科学素质
谈到大学的教育,中国有句古话: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生毕业之后能够不要老师,不靠老师,这才是成功的。我们上课传授知识是必要的,但与此同时也应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素养。这两者之间并不矛盾,而是应该在知识的基础上来培养素质。没有知识怎么提高素质?科学素质的提高必须是建立在科学知识的基础上的,没有知识做基础提高素质只能是空话。所以不能把传授知识和提高素质对立起来,没有一定的知识做背景,在学生什么都不懂的情况下是讲不通道理的。所谓的素质应该是包括知识在内的,同时也包括方法。在讲知识的同时要把方法渗透在里面,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素质。
七、基础课教学就是“接口与窗口”
基础课和专业课是不一样的,专业课比较深,比较难;而基础课应该讲得比较浅,比较宽。在这种意义上说,基础课比专业课难讲。讲基础课需要深厚的积淀,更要求教师不断地学习。因为知识发展很快,讲基础课时虽然不需要艰深的知识,但是需要把前沿的东西渗透到课程中去。这就像编教材时出现的“接口和窗口”的概念。有些是和其他学科或者今后的研究有着紧密联系的知识,要求比较高,要讲深讲透;有些东西则只是给学生打开一扇通往外界的窗户,要求不高,知道就可以了。学生可能不能理解,但是也要讲,因为这些是很重要的东西,学生需要知道,虽然并不一定现在就要理解。
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并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做到的,所以我们要持之以恒。另外,我想再强调一下,讲课时的态度、心态要摆正。任何老师都可能犯错误,甚至讲错;被学生问住,更是常有的事。发现错误一定要勇于改正,及时改正,事后多反思,不能误人子弟;被学生问住,要大方地承认,这就是教学相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