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双一流”高校版图,谁是真正的“高教强省”?

40 阅读
0 点赞
0 推荐

高考是每一个学生上学路上向上爬的必经之路。自信来自实力,实力来自勤奋。但除了努力学习,及时了解新高考信息和不断变化的高考政策也很重要。其中,很多考生和家长关注的是,在最新的“双一流”大学版图中,谁才是真正的“高教强省”。今天,边肖整理了最新的“双一流”高校地图信息,关于谁是真正的“高教强省”,希望在这方面能更好地帮助考生和家长。时隔5年,第二批“双一流”建设高校和建设学科名单终于公布,共有147所高校入围。

与上一轮相比,新公布的“双一流”建设名单不再区分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而是统称为“双一流大学和学科”。


对于这一变化,官方的解释——“双一流”重在“建设”,以学科为主。不是人为定义身份、等级、分配“帽子”,更不是在中国大学里划分“369”。


总的来说,经济和高等教育可以相互促进。经济越好,高等教育水平越高。相反,高等教育水平越高,地方经济水平越高。


从“双一流”高校和省份分布来看,北京今年GDP超过4万亿的高校有34所,占总数的23%,上海同级别高校有15所上榜,与传统经济大省江苏(16所)并列前三。


另外,还有哪些省份入围高校,哪些省份学科实力强?官方解读新一轮“双一流”建设透露出哪些关键信号?


排名:广东超过湖北,与四川、陕西并列。


与2017年首轮发布的名单相比,新一轮“双一流”建设名单新增7所高校,分别是中国南方科技大学、广州医科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南京医科大学、上海科技大学、山西大学、湘潭大学。


按地点来看,广东无疑是“最大赢家”——其中,3所高校来自广东,分别是广州2所、深圳1所;其他四所学校分别是上海、江苏南京、山西太原、湖南湘潭。


经过此轮调整,“双一流”省域迎来新变化。


全国范围内,在新一轮“双一流”建设榜单中,拥有高校数量排名前十的省份分别是:北京、江苏、上海、广东、四川、陕西、湖北、天津、湖南、辽宁、黑龙江。


但是按照GDP排名,很多经济强省和“双一流”大学都是错位的,尤其是山东、浙江、河南。


经济第一大省广东实现“逆袭”,入围“双一流”建设名单的高校由5所增至8所,总数从全国31个省份的第7位跃升至第4位。


此外,中部地区的山西也从之前仅有一所大学的12个省份中脱颖而出,与河南、重庆、福建三省并列拥有两所大学。


具体来说,这次新“成员”入围是出于什么考虑?满足什么条件?


根据教育部的官方解释,新一轮建设范围确定了“总体稳定、优化调整”的原则。其中之一是需求导向下的布局调整,即在第二轮建设中,以“十四五”期间国家战略急需的领域为指导,调整建设学科,综合考察待建学科的匹配度、水平和发展质量,特别是加大基础学科、理、工、农、医和哲学社会科学的布局。


同时还提出鼓励高校建设主动对接需求,优化学科建设口径。允许属于单项建设学科的建设类院校根据自身特色优势、目标定位、服务国家、行业和地方发展需求提出申请。


此次由北大、清华两所高校自主确定建设学科,自行发布。此举旨在“扩大建设自主权,下推建设管理重心,强化建设大学的主体意识和创新动力,为部分大学冲进世界前列创造政策和制度环境”。


城市突围:深圳破零,重庆承压。


大学的高度决定了城市的高度。


具体到城市维度,入围新一轮“双一流”建设名单的147所高校分布在全国43个城市。


其中,大学数量最多的10个城市分别是:北京、上海、南京、、广州、成都、武汉、天津、长沙、哈尔滨)。无一例外都是直辖市或者省会城市。


相比之下,苏州、宁波、无锡这三个万亿经济强市,都只有一所大学上榜,而佛山、南通、东莞、泉州等城市还在零。


不难理解,相对于一般的地级市,省会城市往往是一个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区位优势更加明显,资源更加集中,可以为高校带来更多的发展机遇和机会空。


“虽然新一轮周期的大学和学科数量略有增加,但在中国庞大的大学和学科体系中仍是很小的一部分。”正如清华大学教育学院教授石景焕分析的那样,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多的人口和最大的高等教育体系,仍然存在着明显的优质教育供需失衡问题。


近年来,很多地方都在努力补齐高等教育的短板,缩小供需差距。


比如,近两年有报道称,广州省会广东一次性新增两所“双一流”建设高校,经济强市深圳也终于实现了“双一流”建设高校数量从“0”到“1”的突破。


与此同时,一些城市面临着“不进则退”的压力——重庆只有重庆大学和西南大学两所高校、五个学科入选,数量在四个直辖市中最低。


有当地媒体直言,“重庆的大学在这个榜单里有点丢人。”在四大直辖市中,重庆的入选高校和学科难以与北京、天津、上海相提并论,与邻近的四川“双一流”榜单(含8所高校)相比,重庆毫无优势。


和重庆一样,只入围了两所大学的河南显然充满了压力——省会郑州只入围了一所大学,在中部六大省会城市中,与南昌并列垫底。相比之下,兄弟省会城市武汉和长沙分别入围7所和4所高校。


在最新“双一流”建设名单公布的当天(2月14日),河南官方媒体公布了2022年河南教育“30条”,明确了今年全省教育30项重点工作。


包括:推进郑达大学、何达大学“双一流”建设,提升质量,发扬光大,内涵建设实现新突破;加快7所“双一流”大学11个一流学科的创建。


分布:北方领先,浙江位列前五。

按照教育部相关负责人的解读,“新阶段,‘双一流’建设要坚持学科为本,淡化身份色彩,探索自主发展新模式,引导高校在各自优势领域和方向创建一流。”


本轮147所高校中,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基础学科59所,工科180所,哲学社会科学学科92所。


具体来说,物理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临床医学等新学科数量超过或达到3个,成为热门领域。


从分布来看,上海、北京、江苏、湖北、陕西新增了大量学科。其中,上海复旦大学新增了应用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外国语言文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5个学科。


同时,陕西省西北大学考古学、西北工业大学航空空航天科学与技术等新增学科也与高校特色和地方发展战略密切相关。


在“双一流”建设的深化阶段,既要考虑国家发展的战略需求,又要关注区域和行业建设的特殊需求。以学科为基础的分类建设仍然是一个重要方向,也是衡量“双一流”建设中区域“实力”的重要指标。


从学科区域分布来看,即使剔除清华、北大(独立设置)两大领军高校,北京的“双一流”建设学科也多达90个,实为高等教育“第一城”。


此外,上海、江苏、湖北和浙江共同组成了实力榜的前五名,“一级学科”数量分别为64个、48个、32个和23个。


从代表高校来看,复旦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和浙江大学的“一流学科”数量分别为20个、16个、11个和21个。其中,浙大凭借自身努力将浙江送入实力榜前5行列,可见其学科实力之强。


相比之下,河北、内蒙古、江西、海南、广西、贵州、西藏、青海、宁夏等只有一个“一级学科”。,而创新资源相对匮乏,需要迎头赶上。


值得一提的是,传统“高教洼地”山西近年来大力“补短板”,一流学科增至3个。其中,山西大学首次进入“双一流”,哲学和物理成为新的建设学科。


此外,还有15所高校的16个学科因“第一轮建设的效果未完全达到预期,在整体发展水平、可持续发展能力、成长促进程度等方面与同类学科相比”等原因被公开警告或撤销。相关学科将于2023年重新评估,届时不合格者将调出建设范围。


新来的,警告。在“一流学科”更加注重需求导向,更加贴合国家或区域战略需求的背景下,这种竞争不仅关系到高校的发展,也关系到城市的命运,是不可忽视的必争之地。

发布于:2022年09月19日 18:11:35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