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教学符合这九个规律吗?
虽说“教无定法”,但作为学生获取知识和能力的主阵地的课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无论外在的形式翻新的如何精彩纷呈,但一定要按教育的规律育人,按科学的规律施教。
课堂教学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因此,教师教学不仅要执着地追求如何让教学的科学更加艺术,更要不懈地探索如何让课堂教学的艺术更科学。教学的科学,本质上是教学的规律,作为人与人之间高级思维互动的教学,其规律必然不能一言以蔽之。
1. “三主”协同律
关于“教师、学生、教材”三者之间的关系,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总是在为“以谁为主”而困惑。有的坚持“以教为主”,而有的推崇“以学为主”。其实,教师、学生、教材三要素之间属于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协同关系。它既反对“以教为主”的“教”的霸权,又反对企图以降低教师的地位、淡化教师作用,来凸现“以学为主”的单极主体地位的做法,而是主张教师和学生要成为学习的“伙伴”,协同投入对教材文本的“活化”,促成教师、学生、教材三个主体之间的对话、交往、互动。
2. “双因”统一律
“双因”这里专指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就心理过程而言,课堂教学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相融合相统一的过程。
智力因素包括六个方面:注意力,观察力,想象力,记忆力,思维力,创造力。非智力因素,指与认识没有直接关系的情感、意志、兴趣、性格、需要、动机、目标、抱负、信念、世界观等方面。
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从来就是一对孪生姐妹,没有离开非智力因素的智力开发,也没有脱离智力因素的非智力因素存在。“双因”统一律的价值在于,课堂教学中,在完成智力培养目标的同时,自觉地(而不是自发地)激发非智力因素的参与,不仅使“知识与能力”目标有效达成,同时让“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得以落实和升华。
3. 伙伴效应律
合作,不仅是知识学习的重要途径,而且,也是人格修炼的一个重要内涵。所以,在班级授课制的环境中,学习不仅仅是个人的事情,而是伙伴互助的过程,并且,往往会因为伙伴之间知识与能力的对称更容易形成“心有灵犀一点通”的意会效果。
4.学思结合律
教师们应该懂得:当学生在建构自己的知识网络时,如果其学习行为缺了思维活动的黏着,那么他的知识就容易支离破碎;反之,如果其学习思维少了实践行动的印证,其效率必有折扣。所以,学与思,相辅相成,相伴而生。籍此而言,学思结合,不但是学生有效学习的一条规律,更应该是教师高效教学的一条铁律。
5.温故知新律
学习活动不是由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而是学生根据外在信息,通过自己的背景知识和生活经验,学习新知识的过程。既然对此升华为规律认识,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激活学生已有的背景知识和生活经验,并且不断沟通与新知识的联系与整合,就成为教师的重要任务了。
6. 愤悱启发律
朱熹把:“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解释为:“愤者,心求其通而未解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者,谓开其意;发者,谓达其辞。”大意是,只有当学生心求通而未得时,才可以帮助学生开其意;只有当学生口欲言而不能时,才可以引导学生达其辞。“愤悱”是认识的状态,而“启发”则是开意达辞的策略。或有问:“何非‘愤悱’而不‘启发’也?”这就涉及一个学习效率的问题:只有在“愤悱”的情况下“启发”,才能取得学习效率最大化。
正如程颐所言:“不待愤悱而发,则知之不能坚固,待其愤悱而后发,则沛然矣。”“愤悱”是富有价值的一种学习困境。正所谓,“学然后知困。”唯真成才能生“愤悱”,唯投入才能生“愤悱”。“愤悱”是“求知欲”的写生,“愤悱”是学习“动机”和“需要”的呐喊。“愤悱”是对“启发”的央求,“启发”是对“愤悱”的回应和看顾。缺乏学生“愤悱”体验的“讲授”,往往会沦为孤芳自赏,而对“愤悱”的漠视,只能是教学上最大的无知。所以,师唯有创设“愤悱”之情景,生方可感受“愤悱”之困顿,体验“启发”之通达,享受彻悟之快乐。教所以然也,学所以然也。
7. 视野关注极限律
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教师在视力正常的情况下,其视野关注极限为25人,再多就会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这就是所谓的视野关注极限定律。这条定律对教师教学有三点启发:
一是有条件的学校要积极推进小班化教学。班额的缩小,教学资源的相对富裕,使教育机会均等成为可能,其教学效益是显而易见的。
二是教师要有视野资源意识,养成视野转换的习惯。视野是一种具有神圣意义的教育资源,教师的每一个眼神都是爱,视野关注均等是教师职业良心的应然体现,视野歧视是对学生心灵的无形伤害。课堂教学中,由于教师站位习惯等因素,一般在教师的右后方多有一个“视野黑三角”。即课堂的“视野盲区”或“视野盲点”。因此,课堂上及时地进行视野转换是教师应该娴熟掌握的教学艺术之一。
三是对后进生坚持关注优先。所谓“差生”都是冤假错案,后进生之所以沦为学习的“弱势群体”,往往是从教师的视野歧视开始的。“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教师心里有人,眼里才会有人,关注后进生,请从视野包容开始。
8. 学习快乐律
从脑科学的角度分析:自信是快乐的基础,自信能使人进入积极思维状态。快乐和积极思维能使大脑分泌脑内吗啡,又称“愉快素”,同时,催生大脑的α波,α波的出现还能促进大脑吗啡的产生,形成快乐的良性循环。所谓“展示”,是指课堂上学生广义的表达,其形式可口头,可书面,可肢体,亦可造型。“表达权”是学生课堂上应该受到尊重的权利。表达是生命舒展的需要,生命舒展的过程,就是快乐体验的过程。
9. “二八”教学律
不少老师时常在为课堂上究竟为学生教多少,让学生学多少才恰当而困惑不已。一般而言,教学的“二八定律”是比较值得借鉴和参考的。教学的“二八定律”是指:一般而言,课堂上20%属于重点、难点的内容的确是需要教师教授的,而80%的内容学生是完全可以自学掌握的。即使暂时不能自行完成学习,那是因为学生的自学能力还没有培养起来。
这里特别需要强调的是:“学”绝不是学生单方面的事情,凡是没有教师指导参与的“学”,往往是低效的“学”;“教”也未必就是教师的专利,没有学生自主回应的“教”往往也是低效的“教”。所以,“三讲、三不讲”的教学原则和“兵教兵”的教学方法,都不失为有效的“教”的方法。
教学是有规律可循的,“规律”是客观存在的。人们可以发现规律、运用规律,但不能创造规律;遵循规律就会取得预期的效果,违背规律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教学必须遵循教学规律。
真正好的教学一定是按照教学规律来施教的,从这个意义上而言,真正好的教学其实本质上应该是“千篇一律”的。“千篇”指的是教学风格的迥异,而“一律”则指的是教学要遵循其固有的规律。于是便有了“一样的教学规律,不一样的课堂教学”。教学规律是教学的“规则”,自由只存在于“束缚”中,没有堤岸,哪来江河?规则是自由的法度,教学规律是教学的“法度”,所以才有“教必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之说。
总之,教学规律是客观存在并始终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中的,如果教师缺少对教学规律的关注,科学施教就无从谈起。所以,教师要关注教学的基本规律,因为这是好教学的规则、真教学的法度,也是教师教学的底线。
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