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双高计划”政策,推进其有效发展的3个方面
政策执行是政策理想向现实转化的关键,不同时间尺度的政策执行对政策对象的影响不同。政策执行力的强弱最终通过在多大程度上解决了政策问题、取得了多大的政策成效来体现。因此,要推进“双高计划”政策理想的可持续推进,需以政策执行力为切口,从树立科学政绩观、构建政策执行保障体系,以及培育政策执行主体能力等方面着力。
一、树立科学政绩观,建立多元考核机制,引导政策执行向度
遵循正确的方向是政策执行力内在的优先规定性,是政策理想可持续推进的前提。多元的绩效考核机制,能够引导政策执行者正确的执行方向,合理的政策目标为绩效考核机制的确立提供重要依据。正确的政绩观是规范和激励政府和院校“作为”的重要因素,直接决定着考核机制的合理构建。然而,政府和院校唯痕迹至上的政绩观,使得部分地方政府和院校将“精致的工作痕迹”作为成果验收的主要抓手,导致加班加点做足做精表面工作成为政府和院校迎接考核的常态。这无疑违背“双高计划”政策的初衷和使命,容易造成“双高计划”被贴上“劣质”标签,政策理想将难以为继。因此,政府和院校树立科学政绩观,建立多元考核机制,引导政策执行向度,显得尤为必要和重要。
其一,遵循“实干出政绩”的价值取向,实施项目调度制,回应高职教育改革需求。当前,“双高计划”处于实施初期,倘若地方政府和院校以“混”“怕”“熬”的心态应付高职教育改革,容易出现庸政、懒政、怠政等“不为”现象,进而导致政策执行走样。这就需要政府遵循“实干出政绩”的价值取向,根据项目目标、完成进度、实际困难和改革诉求等情况进行资源调度,以实现项目资源与改革需求的对接,强化责任落实。
其二,回归“复合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改革初心,实施综合考核制,提供政策执行方向标。在人才培养的价值意蕴上,“双高计划”凸显了高职学校人才培养导向由“成才”向“成人”的内涵式变革。这就意味着政府和高职院校在高职教育改革政绩上,不仅要关注高职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成效,更要关注复合创新性人才培养成效。由此将绩效考核引向指标考核和结果考核并存。一方面,由各院校共同提炼出具有实操性与说服力的“双高计划”建设指标,政府对比各院校填报的建设指标,经过专家认证,最后确定绩效考核指标和专业赋分,由此形成具体政策执行的方向标;另一方面,强调考核结果关涉高职院校的现实利益,引导高职院校朝着推进“双高计划”政策执行的方向努力。
其三,建立“基于质量监测评估结果”的政策改进机制,发起动态可行的纠错纠偏行动。质量监测是为促进高职教育改革、提升高职教育质量而采取的主要措施,它能够准确呈现我国高职教育改革发展现状,找到高职教育改革困境的关键因素,发起采取纠错纠偏行动。这就要求“双高计划”政策质量监测应以推进高职教育改革发展为宗旨,发挥全面诊断、决策咨询、客观监督、促进提升等职能,从监测内容确立、监测指标和工具研制、监测组织实施,到监测数据分析、报告撰写和发布,都必须传达纠错纠偏压力、折射纠错纠偏标准、呈现纠错纠偏技术方案。
二、构建政策执行保障体系,破解政策执行障碍,增强政策执行力度
政策总是在一定时空条件下被执行,这意味着合意、高效的政策执行须具备良好的执行环境、充足的执行资源、科学的执行工具、先进的执行文化。因此,如何构建执行环境、执行资源、执行工具、执行文化的全方位保障体系,破解政策执行障碍,成为全面深化改革中提升政策执行力的重要路径。
其一,增强“政策协同”,强化“双高计划”落实的优势互补,保障政策执行的联动推进。“双高计划”政策要确保其生命力和实施的稳定性,就需要政府部门协同用好与高职教育改革发展相关的政策,从而通过功效互补、时效衔接发挥乘数效应,更大化地撬动“双高计划”实施的人、财、物各个要素,更有效地助力“双高计划”的连贯实施。一方面,在横向上,将“双高计划”中的具体建设任务与“百万扩招”“职业技能提升计划”“课程思政”等协同并进,避免不同政策运行秩序的混乱和效能的冲突,从而提高“双高计划”政策的整体效力。另一方面,纵向加大有关高职教育改革的历时政策的时效衔接。将“双高计划”的实施成效与“示范校”“优质校”建设成果有效衔接,确保“双高计划”政策与其他相关政策的历时衔接,从而更好地创新职业教育改革体制机制,服务区域经济转型。
其二,优化政策执行资源配置方式,保障人力、财力、信息、技术等政策资源的精准投放。一般来讲,资源配置就是对社会可支配的现实资源和潜在资源进行调动、组合与运用。资源配置存在优化与劣化的效率问题。优化政策执行资源配置方式,是推进“双高计划”政策理想可持续的重要推力。具体而言,政府需根据“双高计划”建设本身的外在周期和高职教育改革发展的自身规律,准确把握政策资源配置的时机和时限,选择最佳时间窗口配置资源,交替长期政策资源配置和短期政策资源配置的激励效果,避免政策执行主体的短期行为。
其三,构建以科学化、人本化为导向的政策执行文化,为政策执行力提升营造崇尚实干的文化氛围。政策执行文化是政策执行主体所信奉的价值、信念和行为规范的总和,能为保持政策执行力提供潜在的文化思想动力,从而激励政府和院校以“钉钉子精神”抓好高职改革落实,争当“双高计划”政策执行的攻坚队。一方面,以科学化为前提,正确把握高职改革发展规律,营造按高职改革发展规律执行“双高计划”政策的浓厚氛围,厘清政策执行的定位、方法和保障,弄清政策执行的向度、刚度、速度、力度和效度要求,形成科学决策有依据、有效执行靠规律的政策执行文化。另一方面,以人本化为保障,为政策执行主体改革探索广阔空间。中央探求对政府和院校积极参与“双高计划”建设行为的鼓励和强化,通过激励政府和院校构建合作、协商、伙伴关系等方式,鼓励政府和院校大胆创新实践,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高职改革氛围,增强政府和院校配合政策执行的自觉性,规避象征性政策执行行为。
三、培育政策执行主体能力,厘清政策问题实质,提升政策执行效度
政策执行力是政策执行主体为达致政策目标,通过对各种相关资源的调度、控制和使用,有效执行政策的能力综合,始终渗透在政策执行中,决定着政策执行的实际效果,体现出政策执行主体的素质。然而在现实中,由于部分地方政府和院校僵化封闭、观念落后、不思进取,且官僚主义和痕迹主义严重,对“双高计划”政策抱着“一慢二看三通过”的心态,畏首畏尾、踌躇不前,采用简单化、主观化、形式化、短期化的方式,习惯于开会、发文件、做材料、造数据,回避、遮掩问题,拖延“双高计划”政策的执行,造成“双高计划”政策理想的落空。因此,强化对政策执行主体的培养塑造,不断提高执行政策的能力水平,精准把握政策问题实质,才能确保政策执行措施的效度和社会的满意度,从而有效推动政策意图向政策蓝图的转化。
一方面,加强“双高计划”政策培训,提升把握全面深化高职教育改革总问题的认知力,办人民满意的高职教育。政府与院校致力于“双高计划”政策培训,邀请职业教育政策研究经验丰富的专家和改革成效明显的院校领导围绕“双高计划”政策总目标,从办人民满意的高职教育出发,全面把握当前制约高职教育改革发展的总问题,确保“双高计划”政策执行的政治性、方向性和人民性,让“双高计划”政策执行成为提升社会对高职教育满意度的重要保障和基本方式,从而实现“双高计划”政策执行方案和执行结果获得社会认可。
另一方面,构建“双高计划”建设任务的学习机制,强化政策执行主体抓住关键政策问题的实践力,选择有效的政策执行工具,提升政策执行效能。高职改革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对准焦距、找准穴位、才能选择解决关键问题的政策执行工具。因此,由政府牵头鼓励院校间共商共建“双高计划”建设联席会议制度,联席会议以各院校“双高计划”建设领导小组为依托,吸纳行业、企业技术骨干和高校专家智库等,通过定期开展联席会议,交流展示各高职院校在“双高计划”建设上取得的经验和成果,确保各院校在专业群建设过程中的信息沟通,为政府和院校提供政策执行工具的适用范围、实践程序和实际效果等方面的学习契机,使政府和院校就“双高计划”建设中的关键问题进行深入对话和思考,能够在具体政策落实过程中聚焦痛点切中问题要害,选择适合的政策执行工具,把准高职改革的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不断增强政策执行的精准力度,激活政策执行活力,提升政策执行效能,进而推动高职改革从重点发力实现全面破题。
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