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能力比赛常用的教学方法讨论法介绍
讨论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探讨、辨明是非真伪以获取知识的方法。其优点在于能更好的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促进学生灵活地运用知识。讨论法的基本要求是:讨论的问题要有吸引力、要善于启发引导学生、讨论结束时要进行小结。
定义
讨论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以全班或小组为单位,围绕教材的中心问题,各抒己见,通过讨论或辩论活动,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优点在于,由于全体学生都参加活动,可以培养合作精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独立性。一般在高年级学生或成人教学中采用。
基本要求
1、讨论的问题要具有吸引力。讨论前教师应提出讨论题和讨论的具体要求,指导学生收集阅读有关资料或进行调查研究,认真写好发言提纲。
2、讨论时,要善于启发引导学生自由发表意见。讨论要围绕中心,联系实际,让每个学生都有发言机会。
3、讨论结束时,教师应进行小结,概括讨论的情况,使学生获得正确的观点和系统的知识。
注意点
运用讨论法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一定的理解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因此讨论法在高年级运用得比较多。
新课程背景下讨论法的使用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课堂讨论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重视并在教学中使用。讨论体现了现代学习方式的主动性、独立性、体验性、问题性等特征,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第一,选择好讨论的主题
讨论主题的选择要注意四个方面:
1、效度:即安排的讨论要切合课堂教学内容,直接为教学服务。
2、难度:即讨论的主题要难易适中,既不要因为太难使学生无话可说,也不要因为太易使学生不屑于说。
3、新颖度:即讨论的主题要新颖不落俗套,让学生跃跃欲试。有时,对于一个司空见惯的主题,教师不妨在备课时先做一下包装,或逆向思考,或附加故事,或设置对立面,也有不错的效果。
4、热度:要求讨论的主题或是社会热点问题,或是学生普遍关注的问题。
第二,把握好讨论的时机
一般说来,讨论的时机出现在:
1、教师在教案中预先设计的必经程序,前阶段教学已为讨论作了充分的铺垫,学生经过讨论能对教学内容有更深刻的认识。
2、教学过程中有学生提出问题,教师认为让学生讨论比自己直接讲出更好时。
3、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进入一种“愤悱”状态,教师认为学生讨论可使思考问题更全面,通过恍然大悟得出结论更高兴。
第三,分配好讨论的角色
可采取分成讨论小组的方式。小组一般为4—6人。有研究表明,按人际关系分组最好。但在课桌按秧田型排布的教室中,教师不愿使秩序发生太大的改变时,也可让奇数排的学生转过去与偶数排的学生讨论。另一个问题是组内分配。教师要根据经验选好讨论主持人、中心发言人、讨论记录人,要使人人积极参与,也要让讨论小组处于一种有组织的状态。
第四,安排好讨论的程序
学生讨论可以分为三步:
1、观点交流:小组内各人对这个问题有什么看法,分别说出来。
2、观点改进:小组成员表示对其他人观点是否接受,提出改进、完善彼此观点的看法。
3、观点总结:小组内部达成比较一致的看法,总结小组观点并应教师的要求向全班学生表述本组观点。在整个讨论的过程中,教师的巡回指导、参与讨论、鼓励表扬也很重要。
第五,使用好讨论的结果
一般有这样几种做法:
1、让讨论结果返回到教学流程,成为下一步展开的资源要素。
2、将讨论题布置成书面作业。学生写出来之后更能使思维缜密化,使观点经得起推敲。
3、允许学生进一步发挥,鼓励学生课外探究。精心设计的讨论主题,也是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好材料。
第六,训练好讨论的技能
讨论中要求学生具备以下三种主要能力:
1、思维能力。初步培养学生思维具有深刻性、灵活性、创造性、批判性、敏捷性。初步培养学生的聚敛性思维与发散性思维。
2、口头表达能力:初步培养学生用口语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清晰、准确、有逻辑性。
3、交际能力:培养学生乐于与人交往、善于与人交往的能力,试图改变部分学生封闭的倾向。这些技能可以在学习、生活中有意识地训练,更重要的是经常讨论,使学生喜欢课堂讨论。
另外,要注意的是,在人文和社会科学的教学中,讨论能使学生彼此启迪,深化认识。但讨论不适宜于低年级的或心理发展水平尚低以及缺乏有关知识背景的学生,也不适宜于某些学科(如数学、语言等)的基础内容的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