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轮“双一流”建设的关系如何协调?
1、处理好一流大学与一流学科建设的关系。新一轮“双一流”建设全面聚焦学科,目前过于关注一流学科的做法虽然破除了“唯身份”,但是可能导致学科建设厚此薄彼,影响学科布局与发展,不利于学科生态建设。100多所“双一流”建设高校中,至少有20-30所大学应该更加注重学校的整体建设,注重整体实力提升,争取整体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大学。
2、处理好“身份争取”与内涵建设的关系。理论上,“双一流”建设应该不断夯实整个国家的高等教育基础,不断提升整体水平,形成高原,在高原上建设高峰,进入“双一流”。目前,“双一流”是非常重要的标签,争取入选“双一流”的“身份”与“标签”成为许多省份的公共政策,这进一步导致了资源分配的不平衡,导致了各种整合与重组。我们应该在面上夯实高等教育基础与内涵建设,在基础上整个抬升中国高等教育的水平。如果只考虑掐尖高校建设,“双一流”建设是不可持续的。
3、处理好能力提升与服务贡献的关系。首轮“双一流”建设仍然存在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不够精准,高层次创新人才供给能力不足等问题。新一轮“双一流”建设很重要的是创新与育人,首先要进行高校能力提升,加强基础研究、加强技术创新、加强科教融合;其次要强化服务贡献,瞄准国家战略需求,坚持“四个面向”,培养国家急需紧缺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
4、处理好财政依赖与多渠道资源统筹的关系。近两年因为疫情等方面原因,中央财政方面,虽然中央高校生均经费基本保持,但是专项经费减少了三分之一左右的预算。地方配套方面,也相应减少,有些由学校自主安排变为项目引导制,需要竞争,而且各地配套也不均衡。社会捐赠方面,受疫情影响也有所减少,而且集中在头部高校,要在政策与法律方面有一些突破,推动高校的多渠道筹资,以支撑“双一流”建设的可持续性。
5、处理好内涵式发展、高质量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一流学科发展的全面评价需要兼顾三个维度:
一是学科发展的效益,
二是学科发展的效率,
三是学科发展的可持续度。
由于不同学科知识生产活动的规律并不相同,它们在这三个维度上的具体表现也各有差异,但是只有在这三个方面都达到较高水平,一流学科才实至名归。
6、处理好指标一流、内涵一流与文化一流(声誉一流)的关系。指标一流不代表内涵一流,我们的重大引领性成果略显不足,还需要进一步努力。最难的是文化一流,要得到世界广泛认可比较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