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职业教育逆向视角下伴随式教学评价的要素与运行架构的分析

46 阅读
0 点赞
0 推荐

伴随式评价是指通过连续跟踪学习过程对学习过程信息进行动态评价的方法,目的在于通过及时采集、分析学习过程数据,关注数据对教学工作的指导与反馈作用,构建教学评价体系。评价的核心在于通过监控学生的行为表现和情绪变化,推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情况,挖掘出隐性问题,进而剖析与预期目标的差距,以此评价教师的教学质量。职业教育教学质量体现为学生的综合能力,需要对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自我感知和完成具体学习任务的效果做出评价,而通过描述学生自我感知,进一步映射教师教学成效的过程就是逆向伴随式评价。逆向伴随式教学评价既赋予教师对教学过程的期待,又让学生通过真实表现反映自身学习成效,能够有效评价教师课堂教学质量。

一、职业教育逆向伴随式教学评价的要素

评价是对评价方法、功能和主体的界定,其核心内容是评价范围的确定、评价对象的锚定、评价内容的规划、评价目的的厘定和评价方法的实施,包括由谁评价、评价什么、如何评价、评价结果如何使用等具体要素。

内容图片

1.评价主体:多主体参与的协同评价。逆向伴随式教学评价的关键是将教学评价嵌入教学过程中,形成学评一体、学评互补、为学而评的新型教学评价格局。其中,学生评价是主要类型,学生通过评价自身的学习成效,映射教师的教学质量,是教师教学质量评测数据的主要来源;教师同行评价主要是对教学过程的规范性、教学内容对专业能力的支撑性、教学组织的有效性、师生交互的科学性等方面进行评价,以听课、材料查阅、远程视频为主要评价依据。教学管理者的评价主要通过教学准备材料的规范性、教学文本的合理性、教学实施效果的整体性等进行评价,核心是教师落实教育教学基本制度情况。除此之外,可引入教师对自身教学的评价,主要包括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教学过程的自我评价等内容,核心是逐渐引导教师加深对伴随式评价理念的理解。

2.评价理念为了改进教学的增值评价。受“唯分数”理念影响,当前评价体系中由于评价的结果性导向、调整和改进的作用被淡化,引导、规制和赋能的功能没有充分发挥。职业教育推进逆向伴随式教学评价是职业教育领域为了学习而评价的具体化,核心是围绕职业教育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提升这一目标,通过促使教师关注学生学习成效的形式,使教学聚焦于学习过程,改革“唯分数”“唯知识”的教学,同时赋予教师改进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3.评价内容:以学习体验为根本逻辑的内容设计。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评价重点关注教师的教学形态。职业教育逆向伴随式评价的评价内容是由教学质量的影响因素决定的。影响学生学习质量的因素包括外在性因素和内在性因素,外在性因素包括教材、学习空间、情境舒适程度、时间、过往经历等;内在性因素是教师自身影响教学质量的因素,包括主观性因素和客观性因素。前者通常包括专业知识熟识度、教师敬业程度、过程把控程度等相对灵活的因素;后者主要指学历、性别、薪水、国籍、职称等相对稳定的因素。传统的教学评价过于强调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将教学评价局限在广泛但相互不联系的结果性材料中。职业教育逆向伴随式评价的评价内容是学生的体验和成效,核心是自身所经历的课堂任务完成情况,借助任务单式的自我成效评价反馈教师的教学质量,借助平台数据评价学生的体验,以体验与评价教师的教学成果。

4.评价过程以“伴随学习”设计评价过程。从评价实施的过程来看,信息平台是逆向伴随式评价的支撑性条件。伴随式评价过程是依托信息平台,以学习的发生和阶段性完成为逻辑形成的评价工作流程链,强调评价贯彻整个教学过程。主要包括四个环节:一是对学习活动进行任务化、模块化、系统化设计;二是教师组织学习活动;三是在完成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完成对学习活动习得程度的评价;四是通过数据整合,完成评价并对教师反馈,形成新的循环。

二、职业教育逆向伴随式教学评价的运行结构

为了更清晰地理解逆向伴随式教学评价的整体过程,本文尝试将整体运行结构进行流程化表达,具体流程如下图1所示。 

内容图片

1.课前准备形成多方参与的逆向伴随式教学评价准备。为了实现因材施教,职业教育逆向伴随式教学评价的起点需要尽可能收集教学的相关数据。从评价操作的过程来看,学生需要对过往获取的数据进行授权,并知悉参与逆向伴随式教学评价的方式和意义,形成参与伴随式评价的意识和能力。教师需要按照逆向伴随式评价要求的模块化、任务化、过程化要求,结合学生已有数据情况,设计教学任务,同时也需要知悉自身教学的评价方式。

2.任务实施:形成根据实时反馈的调节式教学过程。职业教育逆向伴随式评价在实施过程中的作用主要有两点:一是按照通过任务完成状况的反馈,系统形成教师关注学习成效、开展教学优化的专业品格和关键能力。二是通过逆向伴随式教学评价的支撑平台,实现信息的整合,帮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学生的实时状态数据,以图形、表格、文字的形式集中呈现,促使教师优化教学过程决策,灵活调整教学。

3.评价实施形成契合逆向伴随式教学评价要求的评价过程。学生通过任务化的学习,实现课堂的及时评价,以此形成教师教学质量的评判依据,是逆向伴随式评价的根本特征。除此之外,将教师自身、教师同行、教育管理者也嵌入评价过程之中,形成覆盖课堂“利益相关者”的评价。从实施的过程来看,多元主体参与的时间、方式和内容是不一致的。从时间看,学生是及时性评价,是借助信息技术的“无时差”评价和完成任务为节点的高频评价,并将此作为学生主要的评价形式。教师自身的评价一般是通过查阅相关伴随式评价的结论进行的反思性评价,重点在于优化整体教学策略,时间相对滞后于学生学习。教学管理者和同行的评价一般是在评价制度约束下的参与性评价,具有一定随机性。这些从不同维度形成的评价通过反馈体系融合到教学过程中,帮助教师不断寻找自身教学过程中的不足,进而开展后续的教学改进与优化工作。


来源于网络


发布于:2023年02月07日 11:15:28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