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职业院校五级课程思政教学目标系统及其操作要点的分析
由于思政教育内容的丰富性和多维性,每个方面都自成体系,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法治教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等,这就需要构建与之相匹配的目标体系,使不同层面思政教育活动都有与之相对应的教育目标,并且成为一个纵向贯通的体系。
依据科学性、对应性、递进性原则,架构“思政教育总体目标→专业群思政教育目标→课程思政教学目标→表现性思政教学目标→课时思政教学目标”五级目标系统。结合学校专业群特色,确定思政教育总体目标,然后逐步分解为各门课程的思政教学目标,以列举的方式研制表现性思政教学目标,并且根据每节课时内容的特点设计课时思政教学目标,促使目标层层递进、层层细化。
一、以专业群为分析单元构建思政教育总体目标
“思政教育总体目标”通常依据育人要求确定,如“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目标概括程度较高,反映了总体育人要求。考虑到职业学校办学多样性和专业复杂性,学校需要结合自身发展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精选凝练思政主题,聚焦关键内容领域,形成与学校整体发展和专业建设相匹配的思政教育目标。职业院校在构建思政教育目标时,应以专业群为基本分析单元,一方面,专业群建设是职业学校发展的核心工作,各专业蕴含了丰富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可以赋予思政教育独特的专业文化内涵,有助于明确思政教育方向和重点;另一方面,从专业群整体考虑可以有效统整各门课程的思政建设思路和侧重点,避免孤立、割裂的现象。
以专业群为单元确定思政教育主题和目标时,可以采用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路径。其一,可以对专业群内核心课程进行深度分析,以核心课程的知识体系为基本线索挖掘思政教育资源,比较和分析多门核心课程的共性要求和相同内容,通过自下而上的方式确定具有专业群特点的综合主题和教学目标,并且一以贯之地体现在人才培养目标和方案之中,指导每一门课程的教学实践。其二,如果自身的专业文化建设比较成熟,已经形成相对稳定的文化建设主题和思路,则可以对照上位思政教育要求,进一步完善和补充已有主题,围绕主题自上而下地开发每一门课程的思政教育资源。其三,无论是先确定主题,还是先进行课程分析,都需要对相关课程的思政教育资源进行再整合和再挖掘,建立专业群内不同课程思政教育资源的整体性关系。最后,明确学校重点专业群的课程思政主题和目标之后,可基于办学特点和各专业群特点,结合学校所在地域文化特点和区域产业行业发展趋势,对各专业群的思政主题进行归纳和综合,进一步凝练学校整体的思政教育主题和目标。
二、基于标准确定各门课程思政教学目标
各门课程思政教学目标是思政教育总体目标的进一步分解,是本专业群思政教育要求在公共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实践类课程层面的集中体现。不同公共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实践课程在培养学生“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内容上各有侧重,在确定各门课程思政教学目标时,以相关专业教学标准和课程标准为依据,深入挖掘各学科、专业的基本定位和关键育人价值,有针对性、有侧重地对专业群思政教育目标进行分解,选取重点内容,逐项描述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和参加综合实践活动可达成的主要目标。
以船舶制造专业群为例,若以“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激发学生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为思政总体目标,其他各类课程都可以在总体目标的统摄下挖掘各自的思政侧重点,“船体识图”课程可以着重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理性思维和对船舶工业发展的认同感和使命感;数学课程可以结合平面图形、空间图形等内容渗透数学形式美,培养学生理性思维和科学精神;社会实践类课程可以充分利用中国船舶馆、船舶数字博物馆、(上海)中国航海博物馆、江南造船博物馆等场馆资源,开展主题研学活动,着重弘扬劳动精神和船舶文化,等等。
以护理专业群为例,若以“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为思政总体目标时,语文课程可以侧重培养学生在护理职业情境任务中综合运用听说读写的能力,如记录护理日志、与病患沟通等;“护理学基础”课程侧重培养学生的同理心、敏感性、沉着冷静处理突发事件的职业素养,以及严谨认真和精益求精的职业精神;“儿科护理”和“老年人护理”等课程因其对象的特殊性,在沟通、关爱、奉献等方面各有侧重。
三、采用列举方式设计表现性思政教学目标
表现性思政教学目标是选取关键事件,采用列举的方式对课程教学目标进行细化说明。通过选取典型的学习情境、职业情境和生活情境,说明在学习过程中、职业场景中和日常生活中有利于学生德行成长的学习表现。思政教学目标包含认知、情感、行为等成分,与一般教学目标在指向性、成分、结构方面具有相似性,但不是简单的叠加或等同。既要将思政教学目标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部分来思考,揭示学生在学习过程、学习成果,以及将学习成果运用于生活之中的体验体悟和具体表现;同时也要思考如何将思政目标有机融入教学目标之中,避免“两张皮”现象。
在设计表现性思政教学目标时,需要关注以下要点:
一是表现性思政教学目标应当是可观察、可测量和可评价的,要充分关注和展现学生在特定学习情境和学习活动中的积极表现,尽可能将内在的体验感悟外化,并引导学生依据相关的教学目标不断规范、调整和改进个人行为活动。例如,制药技术专业课程设计如下表现性目标:“每次进入制剂实验室前,正确穿戴好工作制服,自觉进行洗手消毒,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以一种具体可观测的行为对制药技术专业学生应具备的良好职业规范进行列举。
二是关注情境、表现、体验等关键要素。表现属于必备要素,表现的描述需要具体化,可以是学习方式上的表现,或学习情感上的表现,或与内容相关的生活中的表现。情境、体验属于可选要素,其作用在于使得表现更加清晰,情境可以是课堂学习情境、职场情境、校园生活情境、社会生活情境等。护理专业课程可以设计如下表现性目标:“在医院进行护理时弘扬救死扶伤的精神,自觉遵循医院的规章制度,不迟到、不早退,微笑面对病人及病人家属,言语亲切,关心病人像关心自己家人一样。”“在医院进行护理”是具体的工作情境,学生需在情境活动中体验“救死扶伤和大爱无疆的精神”,并且有不迟到、不早退、微笑、亲切等具体行为表现。
三是表现性思政教学目标应描述学生需达成的要求,非教师需要达成的要求。不宜使用“使学生”“引导学生”“帮助学生”“培养学生”之类的词语。
四、结合具体内容载体设计课时思政教学目标
思政教育目标达成离不开具体的内容载体,脱离具体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活动,思政教育目标就会成为标签式的口号。因此,课程思政教学目标需要进一步分解为课时思政教学目标,使课程的整体育人目标能够真切地落实在每一节课中,真正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课时思政教学目标以单元、模块为基本单位,结合具体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活动,揭示特定课程知识中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同时反映学生在知识能力习得过程中可能达成的积极发展状态。
表现性目标和课时目标都是对上位目标的进一步细化,二者存在“分解、等同、改造”多种关系。一是当表现性目标基于单元/模块整体设计时,需要将表现性目标进一步分解为课时教学目标。如,公共艺术课程中设计如下表现性思政教学目标:“学唱红色经典歌曲,赏析悦耳爽心、风格各异的经典作品的歌情乐韵,感受中华儿女团结奋进、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和优良传统,坚定爱国情怀和民族凝聚力。”在教学中需要结合《黄河大合唱》等曲目及其创作背景撰写更加具体的课时教学目标。
二是当表现性目标与特定课时的教学内容结合时,可以将表现性目标直接应用于课时教学,成为课时教学目标。如,语文课程中设计如下表现性目标:“学习《把栏杆拍遍》后能声情并茂地朗诵辛弃疾的代表词作,并结合其人生际遇来阐释其以‘把栏杆拍遍’为词人造像的原因,理解辛弃疾忧国忧民的爱国形象。”因与具体的文章结合,可以将目标直接应用于该篇目教学中。
三是当表现性目标在情境设计或者素材选取上与课时教学要求有相似之处时,可以进一步改造形成新的课时教学目标,如,体育与健康课程中设计如下表现性目标:“观看体育赛事、赏析体育文学作品,体会国际赛场上升国旗、奏(唱)国歌的含义,陶冶爱国主义情操,增强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观看体育赛事、赏析体育文学作品是体育课堂中常见的思政教学活动,通过选取具体的运动项目、赛事活动或文学影视作品,可以进一步改造为相关教学活动的思政教学目标。
(选自《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2年第3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