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一流”建设学科评估如何进行?

35 阅读
0 点赞
0 推荐

作为一个比较的概念,世界一流大学无论在何种评价指标体系比较下都应是一流的。世界一流大学只能是在一定范围内相对其他同类大学的比较而言,是在一定评价指标下的相对排名靠前而已,并没有绝对的世界一流大学。


经过60多年长期发展,我国很多大学已经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办学理念和大学精神,塑造了自己独特的大学气质和风范,也积累了别人难以复制的学科优势。


在“双一流”目标指引下,未来的学科评估更应该体现对高校办学特色的保护性鼓励,对学科建设的方向性指导。如果政府部门管得过多过细,强调统一标准,很容易造成“千校一面”的同质化格局,完全不利于我国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提升。要针对不同类型的学校制定评价指标,委托第三方实行分类评估。政府主导的评估只适用于监管类的达标评估,达不到最低标准取消招生资格;政府部门不宜参与排名次优劣的评估,特别是与分配资源挂钩的评估。


“双一流”建设的目标,对于高校自觉发展和自主创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未来学科评估的标准也应该与时俱进,要积极鼓励各高校在特色学科领域的创新努力,要全面反映各高校学科发展的“绩效”。例如,高等教育的发展受到政治制度、文化传统和经济水平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我国高校的很多学科具有明显的中国特色,工程学科的分类、中医学等为我国高校所独有。因此对高校的学科评估也不能简单照抄国际标准,不能过于求“洋”,而要鼓励各高校以中国特色去打造世界一流。


学科评估要坚持分类评估的元杂,比如说学校的基础是以工程技术类的学科为主,以要满足国家的重大工程技术需求和人才需求为主,评价其贡献不是以论文数量、高被引作者来评价,而一定是那些对满足国家重大工程技术需求有贡献的技术和专门人才等指标。对于以基础理论类的学科为主的学校,理科类的学校,那评价的标准可能就是科学新发现,新知识的贡献,在国际上要多发有影响力的论文。对于以人文社科类的学科为主的学校,其评价主要是在国家治理,文化和思想引领方面的智慧贡献。


另外,科技成果转化,特别是人才培养质量要成为重要指标。课堂上教学效果的好坏,学生最有发言权。事实上,如今的学生已是真正的数字原住民。未来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均互为师生。但在目前的学科评估过程中,学生群体的参与度不高,对学生真正的关注也不够。未来一个大学或一个学科的好与差,或许并不能由政府部门的评估来体现,而是由网上的公开数据说了算、由学生就业大数据的分析结果等说了算,才能真正体现评估的力量。


其实,我们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更需要的是大学和学科自身发展状况的纵向比较,请权威的第三方机构评价一所大学或一个学科这几年的进步是什么,退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如何在现有的基础上找准突破点和发展方向,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实实在在地提高办学质量,提升科研能力,“双一流”就会逐步产生。

发布于:2022年09月15日 15:32:03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