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本-法体系构建

33 阅读
0 点赞
0 推荐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指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课程思政作为提升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必须面临的重要命题,也是教师教学工作中需要承担的重要使命和责任。


课程思政经过多年探索、建设和推进,目前已经积累了大量经验与成果,产生了大量思政精品、思政示范课程、思政示范案例等等,课程思政已经成为教学建设、改革与创新中必不可少的重要主题。但是,随着课程思政的深入,发现目前仍有部分教师对课程思政的目标把握不准确,课程思政方法不得当,无法真正实现课程思政与专业教育同向同行等问题。对专业教师而言,发挥课程思政在人才培养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就需要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和教育规律,把握课程思政方向、丰富教育教学形式,在专业教育过程中给予学生潜移默化的价值熏陶与精神培育,使学生真正从课程思政中体会到人的社会价值与学习的真正目的。


课程思政建设的现实困境


课程思政建设缺乏顶层设计。课程思政作为“立德树人”的根本途径,在实际工作中是由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发挥其根本作用。但部分高校专业教师对课程思政的认识仍明显不足,在专业课程教学中难以把握课程思政脉络布局,导致课程思政无的放矢、无从下手。因此,对于高等院校来说,课程思政需要具有一个体系完善的顶层设计指导,让专业教师在专业教育中能够摸准课程思政方向,把握住课程思政要领,在专业知识领域中挖掘到有重点、有特色、有价值的课程思政元素。好的课程思政体系能够在根本上助力高校专业教师课程思政建设能力,实现课程思政与专业教育同向同行。


课程思政目标不明确。课程思政需要具有明确的育人目标。目前专业教师仍存在缺乏对人才培养的明确认识,把教育简单理解为“教学”,把育人理解为“授课”,那么就无法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真正融为一体。在新工科背景下,需要靠课程思政实现价值塑造、通过专业教育完成知识传授、通过实践创新达成能力培养。三位一体、相辅相成。课程思政的根本是为教育“铸魂”,因此,只有教师需要明确我们的教育是在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才能够真正将课程思政有机融入专业教学中,与专业和实践同向同行。


课程思政方法不得当。实现思政-课程-实践三位一体的课程教育,对教师的课程思政能力提出极高的要求。教师需要掌握如何通过隐性、显性的手段和方式将“魂”铸入课程、传递给受教育者。因此,就需要有切实可行的方式方法。课程思政不仅仅限于课堂,更不等于“说教”。课程思政之魂需要贯穿于专业教育的全过程,学生在专业学习过程中除了感受知识魅力,还应该体会到学习的价值以及学习的真正目的。


课程思政新途径探索


第一,课程思政本-法体系构建。针对课程思政目前的现实困境,为了使专业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对课程思政有本可依、有法可鉴,哈尔滨工程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依据教育和学生成长规律,参考大量古今教育体系中的人才培养理念和模式,在党委指导下,形成了思政全覆盖、方法多元化、结构一体化的课程思政顶层设计:课程思政“本-法”体系。从根本入手,讲究方式方法,本、法结合,本立而道生。


第二,课程思政之本。《大学》中写道:“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课程思政同样需要探寻出课程思政教育的根本,即最根源、最主要的问题。“铸魂”作为课程思政最重要的目标,是课程思政的根本所在,这就需要专业教师了解在课程思政中如何把握根本,铸什么“魂”。“魂”是理想、信念、道德,因此,以“立德、立志、强基”为课程思政根本,培根铸魂,万变不离其宗。


“立德”是课程思政的基础和根本遵循,课程思政案例与方法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行,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作为课程思政的根本目标。专业教师应该在课程思政中以“立德”为先,在大学生形态意识成长阶段牢固树立家国情怀和品德修养,抓住根本,才能更好发展。


“立志”。人无志不立,立志方能勤学。明代哲学家王阳明的教育思想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立志”,当代大学生享乐主义、利己主义、个人主义情况严重,在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大学生的责任意识越来越薄弱,归根结底是缺乏对国家、对社会的理想抱负。因此,教育工作者需要通过课程思政激励学生立志,只有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的志向,才能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突破自己,实现价值。


“强基”。识广者志高,根深者叶茂。当代大学生承受小学中学的学习压力,往往进入大学后放弃自我进步,沉迷游戏者课程思政应引导学生勤学积累、学深悟透。既注重专业领域的知识学习,也要注重中国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只有强基固本,方能行稳致远,堪当大任。


第三,课程思政之法。理解课程思政根本的同时,要掌握课程思政方法。课程思政不能只限于课堂,也不能简单把课程思政用“说教”来代替,不但达不到“铸魂”目的,反而让学生产生逆反,违背规律。


哈尔滨工程大学材料科学与化学工程学院近年来在全校本科生通识必修课程《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建设中,总结了大量课程思政经验,形成了“教材-教学-教师-实践-云端”五位一体思政方法,该方法能够体现多维度思政,从教育、教学、实践、教师等多角度进行思政覆盖,润物无声。该方法已经推广至全员专业课程建设中,效果显著。


教材思政:专业教材在建设过程中将专业内容与思政案例相结合,增加专业内容理解的同时能够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潜移默化影响学生的价值导向,发挥教材在教育教学中的根本作用。


教学思政:把握课堂主阵地,通过开展课程创新,提高教师课堂教学的高效性和感染性。教学坚持“以学生为中心”,课程思政以“渗透式”教学为主,注重思政内容与专业知识的微观结合和界面效应。


教师思政:教师“吐辞为经、举足为法”。学院通过培训交流、教学研讨、教学创新、共享平台、提供项目等系列方法,培育教师过硬的政治素养和精湛的业务能力。依托党委、党支部开展思想教育学习,培育思想红、情怀深、视野广、律己严、人格正的高质量教师典范,使传道者明道笃行,修身立德、润物无声。


实践思政:专业知识课堂讲授,工程实践,思政亦然。新工科建设下,思政课不能仅局限于课堂,更应注重知行合一。通过搭建实践平台、社会服务、校企合作、红色教育基地等方式,突破校园育人空间,让学生有机会将专业知识应用于社会服务,在参与社会建设中践行思政育人效果。例如,哈尔滨工程大学材料科学与化学工程学院开展市校联合,在与鸡西市石墨企业产学研合作的过程中,利用鸡西市红色教育资源,以虎头要塞博物馆和二战终结地纪念园为核心,辐射珍宝岛、虎林绿色农业等,每年组织本科毕业生实习实践的同时,还开设了虎林红色革命史、体验抗联路、生态安全一线、现代化大农业下的中国粮食、中国饭碗等红色龙江特色讲座,通过实践思政,引导学生立德、立志、强基。


云端思政:在信息时代,有效利用网络空间,拓展思政模式,将互联网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发挥“第二课堂”的育人功能,共创健康良性网络空间,使思政教育在人工智能维度上与学生培养深度结合。


“育才造士,为国之本”,实践证明课程思政“本-法”体系顶层设计可行有效,能够帮助教育者构建多维度协同育人体系,培养学生价值正、知识全和能力强的工匠精神。该思政体系以学生为本,思政铸魂、教学强根,符合党中央“大思政”格局重要思想,体现思政教育全维度、全面贯彻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课程思政中的价值引领作用。


来源:光明网

发布于:2023年01月10日 16:02:58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