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一流”建设如何与时俱进?

7 阅读
0 点赞
0 推荐

教育形式和形态是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演变的,因而,“双一流”的概念和标准也在不断改变。人类社会从原始社会进入农业社会,教育形式也从原始的口耳相传教育发展成了适应农耕时代的教育;农业社会的教育要素和教育实施主要集中在教师个人身上,师傅带徒弟,名师出高徒;工业社会的教育要素和教育实施主要集中在学校,学生和家长追逐名校,全社会都是名校情结;今天的大学组织形式是适应工业社会发展而形成的班级、课堂、校园,以及教授、教学管理、科研管理等。


人类正在进入信息社会,大学的组织形式将会改变。信息社会的教育要素将集中在网络平台上,教育实施将以个人选择为主,真正实现教育公平,真正实现个性化学习,“双一流”的概念和标准也将随之而变。


在人类迈向信息时代、我国跻身世界强国的今天,“双一流”建设是国家的战略部署,也是时代的必然要求。这对我国高等教育来说,是挑战更是机遇。唯有与时俱进,才能完成这一重要历史任务。


1、以开放的心态迎接改变。如今的学生已经是与网络共生的一代,是地地道道的互联网原居民,他们可以熟练地借助网络生活,本能地通过屏幕学习。他们认为屏幕学习效率高,而50后、60后的人的习惯是书本学习。思想观念的差异和数字鸿沟很难短时间内弥补,由此对互联网+教育的影响不能小视,我们要以开放的心态改变原有不合时宜的政策和管理方式模式等。


2、以灵活的机制应对挑战。如果学生不能自由选择修学科目和讲课教师,如果学分不能互认,学位不能等价衔接,互联网+教育很难发挥其最大效益。我们需要尽快研究制定教学资源的上网认证标准,要针对经过认证的教学类资源制定网上学习效果评价标准,要制定课程微证书发放办法等等。当然,机制的转变还包括顶层设计和信息治理创新等等,但我们应该鼓励一流大学开展先行先试。


3、以高远的眼界拥抱未来。远古的人类从石器时代走到青铜器时代,并不是因为我们的祖先把石头用完了。今天的人们用数码相机替代了胶片相机,也不是因为柯达公司的胶片技术不够先进。今后某一天我们的学生不到学校上课,可能也不是因为我们的学校排名不够靠前,我们的院士和专家的数量不够多,仅仅是因为技术要促进人类文明迈上新的台阶。


大学要发挥人类文明发展的引领作用,“双一流”建设更要发挥对高等教育的导向和引领作用。在今天的文明转折时期,如果我们不能引领人类文明发展的步伐,我们至少应该紧跟人类文明走过的脚步。“双一流”建设要与时俱进,主动迎接信息社会的到来,适应大学新的形态变化。在“双一流”建设过程中逐步提出并形成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新标准,总用别人的标准来评价自己,永远也不会成为别人心目中的一流。


发布于:2022年09月15日 14:03:28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