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研究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社会实践活动中所创造的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的总和。其中,物质文化包括显性的、有形的器物文化,例如建筑、雕塑、书籍、画作、园林景观等,是一个民族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重要过程和传承载体,而非物质文化则主要表现为隐性的、深层次的伦理道德、社会心理、风俗习惯、价值观念、审美情趣,以及一个民族的行为方式、心智状态等,能够对人的精神世界产生很大的影响。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既可以丰富课程思政的元素,让学生在了解我国文学、建筑、雕塑、绘画、习俗等相关知识的同时,汲取其所蕴含的传统道德与价值观,于润物细无声中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也能以系统的文化体系完善思政教学体系,让学生在涵盖哲学、法学、语言学、文学、心理学、美学、艺术学、历史学等学科知识的思政课堂上,感受到趣味性、人文性、知识性,以及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相互传递,继而达到坚定价值取向、扩大视野、开拓思维、陶冶情操的目标,还可以多样的文化传递渠道增强思政课教学成效,让学生在学习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及践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正确道德观、价值观时,树立正确的三观,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成为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作用与价值是不可否定、不可忽视的,如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效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中,让高校思政课教学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频共振,是需要进一步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创新方法
提高思政课教学实效
将集中体现中华民族语言习惯、文化传承、思想观念、情感认同的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之中,提升思政教育的魅力、扩大文化育人的作用,尝试利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并且在两者融合过程中,不断探索新的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
其一,构建多重角色体验,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例如,积极鼓励学生结合各自专业特色,通过朗诵、诗歌、情景剧等形式,分享历史文化故事或者介绍历史名人等,让学生在查阅资料、准备方案、分享成果的过程中,拓宽自身的知识面、感受传统文化的多重魅力、展现传统文化中的精神追求、坚定自身的理想信念。
其二,融合新媒体思维,创新思政课教学。例如,依托中国大学MOOC、华文慕课、超星、学习强国、网易公开课等在线平台,积极打造精品慕课和线上“云课堂”,用新平台、新方法、新话语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灵活现地展现出来,使思政课堂变得有滋有味、有声有色,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课教学有效衔接;依托新媒体等信息技术,加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在思政课中的应用,让学生在教师的文字讲解中,以及线上视频、图集的观看中传承文化基因,弘扬民族精神,坚定追梦步伐。
其三,开展实践教学,提升教学实效。例如,组织学生前往红色遗址、革命纪念馆等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实践教学或红色文化实践学习,实地体验饱含成败得失、凝结鲜血汗水的党的艰辛历程,学习党的百年历史智慧与勇毅精神,不断提高应对风险、迎接挑战、化险为夷的能力水平,提升自身的思想境界,厚植爱国主义情怀。
优化内容
推动传统文化有效融入
选取合适的教学内容是引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入思政课的重要一环,是引导学生掌握多样思政元素的重要保证。
其一,优选思政案例。例如,深度挖掘历史故事案例,通过解读建筑历史、绘画史、雕塑史、文学史、饮食文化、舞蹈文化等,探寻并提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自强不息精神、精益求精精神、艰苦奋斗精神、开放包容精神等思政元素,将中华民族丰厚的历史文化融入高校、走入课堂,从而增强广大青年大学生的文化自信。
其二,高校可以从大学文化与城市文化相结合的视角,开设“课说城市”课程,聘请城市文化相关专家学者举办“课说城市”专题讲座,让大学生多维度、多视角、立体式地了解城市文化,从而热爱城市、服务城市。高校可以举办“行业精英进校园”相关活动,邀请企业家、行业精英、技术骨干等走进校园、走上讲台,让大学生充分了解国内外经济形势,感悟“中国之治”的优势,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
修师德塑师风
提升教师思政育人能力
让道德高尚的人讲情操,让信仰坚定的人讲信仰,让懂文化的人讲文化,让懂教学的人来教学,让学识渊博的人讲道理,是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效融入思政课教学的关键。换言之,除了创新教学方法、手段,以及优化教学内容,高校还应培养教学技能过硬、理论知识扎实、师风师德较好、文化素养较高的思政课教师教学队伍,更好地保障传统文化与思政课的融合。
来源:中国文化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