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人才管理策略有哪些?
一、建立完善的人才流动机制
结合双一流建设特点,制定科学合理的法律法规,使高校人才流动逐渐有序化与规范化,为人才管理提供理论支持。政府要发挥自身的职能作用,对高校人才流动进行正确引导和管控,对恶意挖取人才的高校进行严厉惩处,避免高校之间出现不正当竞争;高校之间要加强沟通与交流,完善人才流动制度,保障人才正当权益,并实施诚信制约机制,对频繁跳槽、高薪抢人等现象进行有效制约;加强高校的人才契约管理,发挥聘任合同法律效力,在合同中对人才的权益、待遇、责任、任务、违约惩处措施等做详细说明,制定适合本地区的处罚标准,加强对人才以及高校的约束力,实施人才流失培养成本补偿机制,高校以及人才要为其行为负责;要注重提升人才的个人品质,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保障人才流动的有序化与合理性。通过以上方式可以使高校人才流动日趋制度化与规范化,改变以往无序化的人才流失现象,强化对人才与高校的制度性约束,同时也对人才起到一定的激励作用,进一步提升高校的学术发展水平与办学质量,为建设“双一流”高校奠定基础。
二、采取多样化的人才激励措施
高校要认清自身的实际需求,结合自身学科情况、办学特色、发展定位、学科发展等具体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引进方案,实现人才优化配置,同时要构建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在大平台、大项目、大团队的基础上,提高人才聚集力,真正发挥领军人才的效用,提高青年人才的培养质量,做到“引进来、留得住、用得好”,构建按需引进、引育并举、内外平衡发展的内涵式发展模式。同时,为了增加人才黏性,推动人才流动的有序化发展,要齐抓物质奖励与精神激励,增加人才的归属感,减少人才流失率。
1、物质奖励
薪酬水平与高校人才的生存状态、教学质量、科研动力等息息相关,只有提高了薪酬水平,才能对其产生激励作用,激发其内在的科研潜力。尤其是高校人才培养周期较长,成本较大,提高薪酬待遇水平能有效提升高校的人才竞争实力。当前一些高校教师的薪资待遇不佳,诱发其他各高校高价抢人,为了降低人才流失率,增强人才黏性,要结合市场情况,提高本校教职人员的薪资待遇,满足其基本生活需求;提高人才基本工资基准,增加其市场竞争优势;对教学、科研方面做出优异成绩的教职工给予奖励;构建完善的人才保障机制,如人才家属健康计划、住房保障加护等,解决人才后顾之忧,使其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去,增加其对高校的归属感,激发其内在的教学和科研动力,提高人才队伍的稳定性。
2、精神层面的激励措施
高校人才是高级知识分子,他们在基础生活需求得到满足后,对新知识的需求更加强烈。高校要结合不同人才的具体情况,制定针对化的职业生涯规划,结合时代发展特点,促进人才自我发展,提高其综合素养,推动其教育教学水平的全面提升,增强其社会适应力,实现知识结构的创新与优化。高校要为人才发展构建专业化的发展平台,加强人才互动,构建完善的高校文化氛围,形成良好的学术研究环境,增加人才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打造自由民主的高校管理制度,鼓励教师参与管理决策,使其在学术研究、学科发展方面享有一定的自由权,强化其责任意识,实现个人发展与高校组织发展的契合性,充分发挥人才在高校发展中的价值作用,提升高校人才发展的稳定性。
3、事业激励
当代人才不仅注重薪资待遇,更重视职业发展空间,重视自身事业目标能否实现。高校要想留住人才、稳固人才队伍,还需制定事业激励方案,通过事业激励措施增加人才黏性,减少人才流失。根据需求层次理论,“自我实现”的需求是最高层次的需求。大部分人希望自己在事业上有所成就,在自己擅长的领域有所发展,高校优秀人才更加注重自己在事业上的进步与发展。所以高校要根据专业理论与调查数据,结合人才事业发展需求,建立一套能够让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用人机制,给优秀人才创造更大发展空间。高校可帮助教职员规划职业生涯,让教职员看到自己在本校能够实现的成长空间,通过建立健全人才晋升机制,让有才干、有能力的优秀人才获得展现自己的机遇,助力学校更好发展。
三、推动人才考评机制改革
1、建立完善的人才考评体系
在公平公正基础上,保障聘任、晋升、考评体制的合理性与可行性,激发高校人才的内在创造力。在进行人才评价时,要改变以往单一化的“五唯”评价标准,不以成就、头衔论成败,要从人才品德、能力、创造潜力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同时要保障人才在学术上的研究方向与该校发展方向相一致,使个人目标与学校目标相契合,保障人才引进的适应性、公平性、有序化,避免高薪抢挖人才现象的发生,推动人才有序流动。
2、健全考核退出机制
高校要制定完善的人才考核模式,引进和留住学术能力强的人才,对考核结果不达标的人员予以解聘和淘汰。在进行人才考核时,要保障考核模式的可行性,秉持公平公正原则,将科研结果、教学状态、社会影响等作为重要考核指标,如果考核结果达到了聘任合同的目标,就可以继续聘任或者晋升,对不达标的人员实施退出机制,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构建更加完善的职称评审体系,优化整合高校人才发展,在高校内部形成良性竞争机制,促进人才有序流动。
3、完善人才成长体系
要突破以往唯职称论的考核标准,根据人才的不同学科、专业、研究方向等采取个性化、人性化的考核机制,采取多样化的考核指标,考核范围可以涵盖学术研究、教学能力、学生评价、职业道德、个人素养等多个方面,并将考核结果与其职位晋升、加薪、去留等挂钩,鼓励人才的学术追求,构建层次化的人才体系。同时要科学化管理人才考核过程,尤其要创新人才选择程序、人才支持保障、考核管理,确保考核过程的公开、公平,为建设双一流、高水平的高校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持。
四、建立完善的人才保障机制
在高校引进精细化管理,为人才解决后顾之忧,使其全身心投入到科研工作中去,促进高校可持续发展,强化其竞争力。高校要尊重和爱护人才,构建全方位的人才服务机制,满足人才的发展需求,创建舒适的工作环境,保障人才始终拥有良好的精神面貌和工作状态。组织专业化的领导小组,对全校人才工作进行统一管理,对人才工作、生活上出现的问题予以协调解决,构建完善的沟通渠道,了解人才的思想动态,为人才需求提供服务与指导;完善人才保障联动体系,尤其要有效落实实验场所、住房、子女入学等问题;保障人才享有国家各类优惠政策;加强对高层次人才的专门化、个性化服务;发挥学校党委的职能作用,构建良好的人才保障体系,主动为员工提供帮助,解决生活困难,构建动态化的人才保障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