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五个融入”推进思政课程改革创新 打造有“温度”的思政课
思政课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渠道。今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老师要用心教,学生要用心悟,达到沟通心灵、启智润心、激扬斗志。
为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河北大学认真研究和紧紧把握学生的特点,坚持推进课程改革创新,努力通过“自然融入、针对性融入、真情融入、真实融入、教与研融入”,打造有“温度”的思政课,切实满足学生对党的创新理论的渴望和需求。
自然融入,把课程设计得让同学们喜欢听
“我们作为思政课教师更要学好、讲好这些立场观点方法,疏通教学中遇到的堵点问题”“对同学们关注的一些热点问题要进行重点讲解,引导同学们积极参与讨论”……
10月27日,河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备课室内气氛热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课程组正围绕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课程教学展开集体备课,老师们结合自身授课实践踊跃发言、深入探讨。
备好课,才能讲好课。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张秋山介绍,开展集体备课是河北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一个传统做法。每周四下午,是学院集体备课时间。学院充分发挥集体智慧,整合教师资源,积极推进课程建设,探索最适合的教学方法。
目前,该学院构建了校内、校外结对式集体备课机制,形成了“五备”(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备学法、备作业)、“四讲”(新进教师试讲、备课小组说课、骨干教师示范讲、文科名家领衔讲)、“三跨”(跨教研室、跨学院、跨学校)的集体备课特色。
“集体备课帮助我们青年教师进一步理顺教学思路,确定教学重点和方法。”学院教师王耕说,“在集体备课过程中,我们跟着学习、积极讨论,从教学大纲的修订、教学内容教学案例的探讨、课程评价三个方面着手,把课程设计得让同学们喜欢听,用‘如盐入水’的方式,让同学们更容易去理解、去接受最新理论。”
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讲好思政课,学院定期举办思政课教师授课大赛、中青年教师教学创新大赛等活动。同时,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布局了6大系列、37项研究课题进行研究,不断把教师理论研究的成果转化成教学的成果,努力做到教与研融入。
针对性融入,让学生深度参与课堂
近日,河北大学雄安生态环境研究院院长王洪杰化身思政课教师,为学生讲授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并结合雄安新区规划建设以及白洋淀生态环境修复讲述了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为上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河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联合其他专业学院组建了17个专题教学团队,共建共上“概论”课。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王海举例介绍,依托生态学院开展“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专题建设、经济学院开展“习近平经济思想”专题建设,法学院开展“习近平法治思想”专题建设等。
专业建设与思政建设同向同行。“我们充分发挥综合性院校的优势,请各个学院的专家或院长来给学生上课。专业课老师有更多鲜活的案例和更专业、更深刻的理解,马院老师随堂跟听学习,多学科思维碰撞,打造思政课与专业课的有机融合,推动课程思政。”河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许宁说。
许宁还非常重视学生思政课堂的参与度。她将班里学生分组管理,在她的课堂上学生可以“玩”手机。
比如,许宁在讲授什么是“实事求是”时,她让同学们上网查资料,挑选自己认为贴切的例子,小组讨论后再回答。
“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例子,我们可以从例子看出学生对实事求是概念的理解是否到位。像有的学生找的是诚信的例子,说明他虽然在网上查到了实事求是的具体概念,但还未真正理解这一概念。”
在河北大学的思政课堂上,每个同学都有这样回答问题的机会,“学生真正参与其中,学习的动力就更足了。”
“不同专业的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具有不同的视角和思维习惯。我们摒弃‘千人一案’‘千人一卷’的教学方式,结合不同专业学生特点‘量身打造’专属思政课,切实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王海说。
真情融入真实融入,在实践活动中体悟真理的力量
走进西柏坡,感受革命文化,传承红色基因;走进骆驼湾,感受脱贫攻坚的丰硕成果;走进塞罕坝,感受“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
每年寒暑假,河北大学都会组织学生开展多种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通过真情融入真实融入,深化学生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解和体悟。
在思政课教学中,河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坚持把“概论”主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通过实景观察、实地考察、实际锻炼等活动,用感性直观形式更好地提升学生的政治认同、情感认同和心理认同,让大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树立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
依托“行走的思政课”,近年来,河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确立了传承红色基因、建设法治中国、弘扬优秀文化、增强自信自觉、共建生态文明等8大教学主题,并依据8大教学主题,设立了“西柏坡”等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
此外,他们还依托学校的社团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演讲、座谈交流、主题征文等活动,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激发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兴趣。
“红研社”是马克思主义学院学生自发成立的一个马克思主义理论社团。认真研读党的二十大报告后,“红研社”成员张楚晗从中选择了自己喜欢的“中国式现代化”这一主题作为她的宣讲内容。
“在每次重大会议、重大活动之后,我们社都会开展不同形式的学习宣讲活动。”张楚晗说,为了做好宣讲,他们会主动深入学习会议精神,查找专家解读,请教思政老师,从中选取自己感兴趣的选题。“这个过程,也是我们对会议精神的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
来源:河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