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改进策略
为进一步提高课程思政建设质量,更好的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针对目前高职院校在课程思政建设中存在的问题,通过深入剖析其原因,应从以下方面进行改进:
一、强化顶层设计,加强课程思政领导
我国高职院校是在党委领导下办学的社会主义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是学校党委党建工作和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内容与应尽之责。因此,各高职院校党委必须不断提高课程思政的认识,将对课程思政的理解与重视上升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战略高度,将落实课程思政建设深入到服务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程度,充分发挥党委的战斗堡垒作用,加大对课程思政建设的指导和支持力度,统筹好全校课程思政总体规划与建设,做好课程思政建设的制度保障、经费保障、师资保障和资源保障等。
二、推动协同合作,形成课程思政合力
各高职院校应制定和健全课程思政建设协调机制,保证全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实施和验收等工作协同推进。在校内成立课程思政建设专职机构,统筹和协调课程思政建设的各项工作,协调各职能部门与各二级学院形成工作合力,共同完成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课程体系重构、课程思政典型案例和课程思政示范课程评选、课程思政类课题立项、课程思政教学比赛举办、教师课程思政业务能力培训与提升、课程思政与教学质量评价等工作,保证课程思政建设的各环节和各方面都落到实处;不断加强校际间沟通与交流,积极申报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促进课程思政建设经验分享、资源共享,努力实现课程思政建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继续加强校企合作、深化产教融合,将课程思政教育与学生岗前培训有机融合,帮助学生认识到课程思政教育在今后职业生涯和人生成长中的重要性,实现“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企业参与,课程思政建设成效企业共享”。
三、细化考核评价,完善课程思政制度
严格落实课程思政建设成效考核与评价工作,切实做到“每名教师被考核,每门课程须评价”。制定和完善各类管理制度及相应条款,细化考核标准、验收要点与评价指标等要素,确保课程思政建设成效可测可评。制定课程思政建设激励和奖励机制,将课程思政建设参与度、课程思政业务水平作为全体教师教学能力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考核点。积极推动将教师落实课程思政建设情况、课程思政业绩与成果纳入聘期(年度)绩效考核和职称晋升,并合理设置权重,充分调动全体教师参与课程思政建设的积极性,提升课程思政建设执行度。科学制定课程思政建设实施方案,确保每年度、每学期、每季度有目标、有任务,同时在相应时间节点对目标完成情况进行总结,梳理建设成果与经验,分析存在的问题和遇到的困难,及时提出解决方案。
四、优化师资队伍,提升课程思政水平
全体教师都是落实课程思政建设的主体,教师的参与度、教学能力和育人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课程思政建设的质量。因此,首先必须使全体教师充分认识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性和严肃性,在全体教师中树立大“育人”意识,扭转部分专业课教师、基础课教师还存在着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的任务”片面认识,保证课程思政建设的参与度。其次建立各层级各专业课程思政育人团队,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发挥思政课教师的辐射作用,发扬骨干教师的模范作用,发掘专业课教师的能动作用;加强不同类型、不同学科教师间的交流与互动,以教研活动为平台,坚持定期开展课程思政集体备课;及时关注课程思政类专题培训信息,鼓励全体教师积极参加各种形式课程思政能力培训,持续提升师资队伍育人水平;邀请优秀党员、劳动模范、技术能手、行业先进等各类优秀人员加入课程思政育人团队,树立先进典型、发挥榜样作用,不断提高师资队伍课程思政育人“软实力”。
五、开发育人素材,丰富课程思政资源
课程思政教育不是空喊口号,也不能空喊口号,课程思政不应成为“无源之水、无木之本”。课程思政教育应遵循“隐性、融合、精准、快乐(幸福)”的原则,紧密围绕教学内容,深入挖掘和精准提炼育人元素,巧妙融入各种形式案例资源,从而实现“如盐入水”“润物无声”的效果。因此,做好课程思政教育必须结合专业特色深度挖掘思政元素,不断开发育人素材,加强资源开发与应用,挖掘课程思政优秀案例,课程思政典型案例与教学资源库,保障课程思政资源供给。要坚持“线上线下相结合”,线下通过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实训场地职场氛围建设,“活页式”和工作手册式教材开发,汇编职业岗位用人要求、操作规范与典型案例等途径,将课程教学与思政育人有机融合;线上加强课程资源开发,不断建设网络课程,校企联合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的视频、动画等资源展现知识、技能以及课程思政元素,以网络平台和新媒体为载体,延伸课程思政教育时空。
来源:天津职业大学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