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高校网络思政育人新格局

25 阅读
0 点赞
0 推荐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推动形成良好网络生态。当代大学生多为网络原住民,网络是其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高校要充分开启校园新媒体联动传播、融合发展的模式,主动抢占网络宣传思想工作平台,使高校成为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的牢固阵地。


构建内容策略,奏响网络育人主旋律,解决创造性不够的问题。当前,部分高校网络新媒体尤其是二级单位仅限于“有”的状态,原创内容有待加强,导致“人气”不旺,网络思政教育引导成效不显著。高校要坚持正面宣传为主,坚持内容为王,传播科学、准确、权威的信息,敢于引导、善于疏导青年学生;积极运用网络和新媒体,打造一批有温度、接地气的校园精品力作,深入挖掘学生身边的先进典型人物和事件,加强爱国主义、社会责任、道德素养、学术规范等养成教育;结合重要时间节点、重大事件,适时发布校园特约评论,用高校文化成果滋养网络空间,激发创新创造活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网络新媒体平台更应成为开展思政工作的重要阵地,高校要主动加强对疫情防控的宣传教育和舆论引导,引导学生依法行动、依法行事,为校园疫情防控营造良好的氛围。


构建团队策略,打造网络育人主力军,解决稳定性不够的问题。当前,部分高校网络新媒体专门工作力量有待加强,平台日常管理呈现松散、不稳定的状态,工作联动协同不到位。高校要探索建立跨部门边界的动态队伍管理机制,努力打造一支动态更新、可持续发展的网络思政骨干队伍,提升其网络思政教育意识和能力,把传统思政教育的优势特点与互联网技术有效结合起来。党的二十大代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徐川、安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路丙辉等在这方面做了大量有效探索。在他们的带领下,更多高校教师成为青年和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陪伴者、引路人。高校要以青年教师为主体,建立一支由学术带头人、教学名师、研究生导师、辅导员、骨干学生等组成的网络思政工作队伍。同时,明确网络新媒体平台受众与平台定位,组建一支专业化的新媒体运营团队,搭建良好的组织架构,做好热点问题、重要活动、突发事件的网上舆论引导,传播网络正能量。


构建话语策略,把握网络育人主导权,解决有效性不够的问题。当前,部分高校网络新媒体对青年学生的现实需求了解不够,缺乏和学生的共情与对话,思政工作存在亲和力不够、吸引力不强、感染力不佳的情况。青年大学生正处在个体社会化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思维敏捷、兴趣广泛、观念超前,摄取信息来源广、流量大,高校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科学认识网络传播规律,提高用网治网水平,推动网络思政教育话语从“权威范式”向“对话范式”转换,让学生这个“听者”可以对教师这个“说者”的话语进行创造性理解重构,让二者在交流互动中形成共识。高校还可以依托智慧思政平台大数据精准识别教育对象的特征和个性化需求,设计形象代言人,适时运用网络流行语,让思政教育更加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始终带着温度、冒着热气,给学生以人生启迪、智慧光芒和精神力量。


构建平台策略,点燃网络育人主引擎,解决融合性不够的问题。当前,部分高校网络新媒体特色品牌凝练不够,缺乏有影响力的网络文化工作室,校报、广播等传统媒体与微博、公众号、微视频等新媒体一体化融合发展力度不够。高校要整合、流通、共享资源,健全分类运作机制和融合运行机制,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打造具有强大引领力、传播力和影响力的校园主流媒体。要建设好移动传播平台,培育网络思政工作室,加快新媒体平台建设。同时,成立新媒体联盟,合理运用公众号、微博、抖音、B站等新媒体平台开展思政教育,制作贴近学生特点和实际的新媒体产品,推出一批红色经典影视作品、备课资源库、思政课精品课程等,增强用户忠诚度和黏性,丰富网络文化产品供给,推动平台彼此在网络空间的优势互补、共同发展。高校要提升校园新闻信息的统一性、快捷性、安全性,加快构建融为一体、合而为一的高校全媒体传播格局。


构建运营策略,畅通网络育人主渠道,解决系统性不够的问题。当前,部分高校网络思政工作体制机制还未完全理顺,对网络新媒体的系统设计、顶层谋划不够,缺乏统一的网络新媒体审核把关等工作机制。高校要认真研究思考校园网络新媒体治理规则,制定具体的管理办法和实施方案,做好网络新媒体的备案、登记、年审、考核等工作,不断提高网络思想文化阵地的综合治理能力和水平。要在统一管理服务的前提下分类指导各层级、各类别媒体,在宣传思想工作的统一性、计划性上宏观规划、顶格推动,最大限度发挥精准宣传、集中宣传效应,形成校园宣传思想工作合力,克服由信息传播扁平化带来的危机事件发展加速的困境,推动校园网络新媒体高质量共治共建共享和健康持续发展。


来源:中国教育报

发布于:2022年12月06日 15:43:59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