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师如何处理教学和科研的关系?
在大学,培育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是教学的目标,这个过程中,教学和科研都肩负着重要使命,作为一名大学教师,处理好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
他们的关系不是相互制约、相互对立、相互冲突、相互割裂的,而是应该相辅相成,在各自领域发光发热,又能手搭手协同育人。我们要做的是传承与创新结合,教学与科研并举,立德与育人并重。老师作为教学和科研的主要承担者,在有限的时间里,面对双重压力,我们该如何平衡呢?
首先,教学与科研的确有很大的不同。教学传递的是知识和技能,目的在于把学生教会教懂。教学的内容可以不是原创的,而是把知识做处理和转换。而科研要突出“原创性”。 即使是人尚未发现的规律和现象,但科研成果必须是原创性的。
科研是指教育科研人员(包括教师、校长、教育行政管理人员)对某一教育科研课题进行研究,通过观察、调查、实验、行动研究和思维等一系列研究活动,科研旨在解决问题,或者说解决世界上还没有人解决的问题,从某一个方面我们也可以说“教学是科研”,只是研究的对象是学生。
因为他们“研究”的对象不同,所以表现形式就会有区别:
教育教学成果指的是:学生成绩、学生及个人荣誉证书、某一研究所获奖项等。
教育科研成果具有一定学术意义或实用价值的创造性结果。成果的基本表现形式为论文、科研报告、实验报告、经验总结等。
那么,我们总说两者是相辅相成,原因有二:
科研可以为教师教学注入“活力”,具有较高科研水平的老师,在展开教学时必然更容易对教学的内容进行融会贯通,而且老师关注科研,也能及时把前沿的科学成果带入到自己的课堂,这也会影响到学生们的学习和思维方式的改变,潜移默化的把刻苦和研究的科研态度和精神传达给他们。
另一方面,有的老师会担心科研和教学的时间分配,是否会顾此失彼。其实不然,教师想要课堂更具有深度,必然不能局限于课本内容,需要参考和阅读大量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研究材料,这也有助于老师对教学工作和科研工作的思考,拓宽思路和领域。在教学中,与同学们的思想碰撞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为老师的科研带来启发和思考。老师还可以把学会说呢过带到科研中来,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从而更有效的促进教学。
综上,老师们在面对这两大“难关”时,要树立信心,充分认识到教学和科研的内在联系,科学是源,教学是流。科研是为教学服务的,科研把握学科前沿,促进教师素质的提高,老师只有参与科研活动,才能更深刻的理解教学内容,把理论知识升华,提高教学水平。教学反馈给科研,高校是育人的场所,教学为科研提出了目标要求,当老师把新的科研运用到教学的过程中,有助于把复杂的原理厘清,使科学知识系统化,科研思路也就达到梳理和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