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师同堂”讲好思政大课
在江西万年县稻作文化基地聆听中华稻作文化的发展历程,深刻理解粮食安全与乡村振兴的重大战略意义;在永修县蜜蜂产业园,教师以蜜蜂的团队精神启示大学生树牢“四个意识”;学生到湾里工业文明纪念馆、小平小道、公安局反诈中心、廉文化主题公园等地参观考察,感受中国故事……近年来,江西农业大学创新思政课教学模式,收获了学生的高“抬头率”和高“点头率”。
江西农业大学从2020年下半年起,开设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专题”选修课,采取问题式专题化团队教学模式,由校领导领衔实行“一课多师”主讲。经过两年的实践打磨,2022年这门课更名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升级成了必修课。
为高标准开好课程,江西农大党委坚持问题导向,以实践释理,推动大学生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牢牢把握“两个维护”的政治自觉。校党委书记黄路生院士亲自领衔课程建设,统筹指导、协调、推进课程教学工作。学校党委每年召开专题会议,推进课程建设与改革工作。
课程按“专题化”模式进行内容设计,设置11个专题教学内容,采用课堂讲授、社会实践、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参观考察等多种方法,增强课程思想性、理论性、亲和力和针对性。课程内容设计结合了本省和本校实际,将革命老区脱贫攻坚、美丽中国“江西样板”等内容嵌入专题、引入课堂。此外,还结合学校办学特色,聚焦乡村振兴、粮食安全、生态保护等内容,做到以学为基、以行释理。
按照“大思政课”的要求,课程每个专题分别由一名校领导牵头,一名思政课专任教师全程参与,同时聘请若干校内外专家协同,组成“1+1+n”的高水平教学团队。从2022年下半年开始,课程实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线下主课堂由“1位校领导+1位外聘专家”主讲,线上分课堂在固定教室通过网络平台观看直播,安排思政课专任教师辅讲。课程实践环节由团队成员、相关专业老师、基地人员共同组织。据不完全统计,含校内团队、校外专家、实践指导老师在内,直接参与首轮课程教学工作的人员就达80余人。
按“问题式”要求创新组织教学内容,该课程把学生最关心的现实问题提炼出来,各专题团队分别按教学计划编写教案、制作课件、邀请专家、实施教学,形成“党委书记带头讲、领导班子一起讲、专任教师辅助讲、专家学者参与讲”的“多师同堂”同上一门思政课的生动局面。2022年实行“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以来,线下主课堂与线上分课堂同步实施,2500多名学生同听一堂“思政大课”。学校为每个班级配备一名思政课专任教师,承担课堂考勤、线上答疑、考查阅卷、成绩评定等教学任务。
课程调整为必修课后,首轮开课面向全校2500多名大二学生,实现全覆盖。听完课的学生纷纷表示收获很大,“更加坚定了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也对我们的国家更多了一份热爱。”因为课程质量高,每次上课还会吸引很多师生前来旁听。
实践教学过程中,江西农大动物科学学科、资源与环境学科、作物学科等专业的不少教师也参加了教学活动,促进了学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良性互动,促进了重视和参与思政课建设的良好氛围。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