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一流”大学继续教育办学模式如何创新?

47 阅读
0 点赞
0 推荐

在国家兴教策略的指导下,继续教育对于社会的经济、政治和劳动力素质提高的作用举足轻重。继续教育是构建人才成长的“立交桥”,能实现教育的横向沟通、纵向衔接。“双一流”大学要谋求继续教育新发展,应理性地选择以高端培训为重点,适度探索职业教育与学历继续教育衔接贯通的发展模式。


一、探索学历继续教育新模式,提升学历继续教育办学层次

培养高学历型职业技术人才和促进职业创新型人才是高等教育办学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点发展方向,而高校继续教育是我国实施人才培养工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之一。


应从如何满足培养对象的终身学习需求出发开拓继续教育功能,使其成为容量大、覆盖面广、内容丰富、形式灵活的教育体系。在过去开办专科和本科生继续教育基础上,尝试探讨在职研究生教育试点,发挥“双一流”大学继续教育学习网点多与远程教育试点办学多年的优势,结合社会需要开办本校特色的研究生在职教育。


二、规范非学历教育管理

非学历教育作为继续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已越来越受到各个继续教育办学机构的重视,“双一流”大学内部的各个部门对承办非学历继续教育的积极性高涨。但是,如果各个部门与学院分开办学与管理,就会造成资源分散,不能突出学校的整体办学特色,教育的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就不能有效地进行融合,使得管理随意性大,缺乏整体的宏观调控。


为了充分利用学校优质的教学资源,发挥教学科研优势,提高社会效益,普通高校应当制定较为详细的非学历教育管理制度,对校内各办学单位的资质进行审查,对非学历教育的办学、招生宣传、咨询、教学管理以及培训证书的管理等工作进行规范管理。


三、积极探索校企合作的继续教育模式,提升办学质量

为实施继续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举的多元化、社会化、产业化发展模式,必须从传统陈旧的办学模式中走出来,加强招生宣传,寻求合作单位和教育项目共同办好校外教学点。


创新多层次、多规格的办学模式,可通过与企业的合作,一方面提升继续教育对社会市场的适应能力,另一方面也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工学结合、产学研结合,增强学生的岗位能力,培养用得上、靠得住、学用结合的专门人才。校企合作的教育模式,是对加大教育改革力度、全面开展创新教育的一种探索,必须改革和创新继续教育教学质量管理的运行机制,发挥“双一流”大学多学科优势,突出以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国家职业标准为参考,加强企业人才培训和技能培训的人才培养模式。


四、提供多层次、多类型的继续教育和岗位培训,真正实现个性化教育和需求教育

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要,教育的终身化、多样化和社会化要求高校继续教育转向“市场型”,主要特点是招生办学的市场导向,教育教学的市场要求,规格质量的市场评价。


在开展本专科学历教育的同时,要大力发展非学历继续教育,在重视学校校内教育的同时,要走出学校,进入职场教育、社区教育。积极争取政府相关政策的支持,面向市场、面向社会搞培训,推进培训社会化、市场化、特色化。


走社会化办学之路,在人才培养方面坚持灵活性、开放性,要“走出去,请进来”,面向所在地域发展,面向地方产业需求,面向常住人口实际,建立与社会多方如企业、机关、协会组织、社区等的参与、合作机制,培养适用本土型人才,强化继续教育特色、地方经济社会特色、本校优势学科特色。扩大培训视野,真正使一些“短、平、快”项目满足社会需要,尽早服务于社会,使效益扩大化,因此,“双一流”大学在开设切实的继续教育上具有更突出的特色与优势。

发布于:2022年09月12日 10:41:05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