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教师传统文化素养的养成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大趋势下,越来越需要这样一种教育从业理念,即教师群体应具有高素质、高情商及崇高信仰,并具备中华文化底蕴的“人文素养”。
中国五千年的文化传统对人的要求体现在做人与做事两个方面,即一个合格的社会人,应首先具备文化人格,其次要具备一定的职业技能。而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往往是重知识传授和技能培养,却轻视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养成,这是高等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
大学生人文素养教育,有赖于一支具备传统文化素养的高校师资队伍。尽管一些高校开始重视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教育,开展了各种各样的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但由于缺乏具备扎实传统文化底蕴的师资队伍和系统的人文素养教育体系(培养目标、课程和教材等),这些活动多以灌输一些碎片化的传统文化知识为主,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制约大学生在大学学习期间人文素养的养成和培养。
打破这一瓶颈的关键,就是要把人文素养教育纳入高校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形成系统规范的传统文化与人文素养教育体系,使传统文化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要实现这一人才培养目标,其关键在于培养一支具备“专业技能+传统文化素养”的师资队伍。
目前大学教育是按专业划分的。各专业课教师不仅要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应不断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尤其是理工农医等各专业的教师,更应补上这一短板,使自己成为一名合格的大学教师,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践行者、传承者和师道示范者。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列入各专业课程体系之中,开设专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并将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融入各专业课程教学,作为“课程思政”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授专业理论课和实践实习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提高人文素养。
传统文化中的“修身、成人”是古今教育思想的核心,大学教师就是培养、塑造具备优秀传统文化素养及人文情怀的未来职业从业者的导师,这就是“教书育人”。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教师的能力和人文素养对学生能力、素养及人格塑造至关重要。“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队伍的每个个体的素质、形象、情怀及信仰就构成了群体师德,这是一所大学能否培养出合格人才的关键所在。
关于对教师群体的这种职业素养要求,唐代文学家韩愈在《师说》中就将教师的使命、责任和个人素养等定义为三个方面的能力,即传道(道)、授业(术)、解惑(器)。
道:即真理、为人之道、人文化成能力。传道首先需要教师必须具备应有的“德养”,就是师德修养。在儒学思想核心里,“德养”就是以“仁”为核心的道德规范体系。中国古代有识之士就把个人素养的培育作为职业教育的首要内容,即“先做人、后做事”。学生阶段首要的是先学会做人,走向社会后才能为社会作出一定的贡献。因此,“传道”应是大学教师的根本任务,就是要把“教书育人”作为自己的神圣使命。无论从事哪个专业或哪门课程的教学,都应该是一个有温度有情怀的师者,心系学生,言传身教,引导学生自觉地在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海洋中,汲取营养,增长智慧,修身养性,塑造自身完美的人格和意志。
术:大学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学养”,方能做到因材施教、率先垂范。教师应具备将学术研究成果转化为教材和教学内容的能力或者知识教化体系,这就是韩愈所说的“授业”,在儒家文化中就是“化民成俗”。
孔子是如何将深奥的“六经”转化为他的学生容易接受的知识的?有两个典故很能说明问题:
一个是“孔门四科”。孔子主要以“文、行、忠、信”(《论语·述而》)这4项为教学内容,为社会培养出一大批优秀弟子和人才。孔子是古代教学中因材施教的典范。孔子特别重视弟子的诚信修养,“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这是孔子对诚实守信的精辟阐释。诚信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一个人立足社会的为人之道和根本。在当今社会,大学诚信教育和大学生诚信观的养成将为社会诚信大环境的改善和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正能量。
再一个就是“诗礼传家”的故事。从《史记》中我们可以看到,孔子对儿子孔鲤的教育方式,就是引导儿子学习《诗经》与《仪礼》并践行之。孔子曰:“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这两本著名的儒学经典就是孔子为其弟子选择的标准教科书,是先秦时期公认的“为人(无以言)与处事(无以立)”的立足点。
南宋是传统文化“化民成俗”最好的历史时期之一。宋高宗赵构以孔子为表率,在太学亲作《文宣王及其弟子赞》,其中给予颜回父亲颜无繇的赞词为“行为世范,学为人师”。短短8个字,寓意深刻,并成为历代教师的行为规范。
器:即教师综合能力。孔子曰:“君子不器”,即君子为道不为器。将孔子的这一思想运用到当今高等学校,那就是大学教师不应只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或专业技能,还应具有高尚的情操、家国情怀及广博的文化素养,把自身作为传统文化教育的载体、化身、担当者,此乃“国之公器”,由此才能真正成为一名“师者”,解惑于大学生,使他们养成君子人格,“学以成人”。
总之,高等学校应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课程思政”的重要内容,融入各专业课教学,并不断加强教师传统文化素质的提升。中国古代书院以《大学》为教学总纲,《四书》为精神纲领,《五经》为知识体系,使其中传统文化的精华得以传承和发展。从儒家教育思想和当今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来讲,“专业技能+传统文化素养”是对未来大学教师的基本要求。大学教师要自觉提高自身文化素养,并将学术成果转化为深入浅出、娓娓道来的教学内容、教材、教案和教法,言传身教,启发和引导大学生自觉地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成为国家和社会的优秀建设者和接班人。
来源:大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