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教师选择“躺平”?如何消除职业倦怠?
“内卷”“躺平”是近年来的流行词汇,“躺”和“卷”的选择也成为了人们常讨论的话题。
任何一种职业,都存在倦怠期。青年教师的职业倦怠期为工作十年后,但是,现在很多年轻教师,才工作三、四年,就出现了激情消退、消极混日子等现象。对于青年教师的发展和成长来说,“躺平”应该是一种常态吗?
青年教师们为何选择“躺平”?
“躺平”主要表现为一部分教师对自己的专业工作缺乏兴趣、热情和变革的意愿, 满足于“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教师也体验不到自身工作的价值感和意义感,把有关的工作当成一种苦役,能逃避则逃避,不能逃避则消极对待。
但是,先不要急着批判这些年轻的“佛系老师”和“躺平老师”,我们先要搞清楚,为什么他们选择宁愿“躺平”之路,也不愿意继续奋斗。
很多的年轻老师之所以选择“躺平”,主要原因有三个方面:
一是职称评审希望渺茫,瞬间没了动力,只想逃离。
对于教师来说,要想增加收入,只有一个途径,那就是职称晋升。有学者在研究我国中小学教师职称改革的调查过程中发现,“初级、中级、高级岗位的中小学教师工资平均水平分别约为每月3159元、3977元、5265元,职级之间的工资差距约为1053元,非常显著。可是,在很多学校, 职称晋升是有名额限制的,只有上一级职称的老师晋升了,把名额空出来,你才有机会晋升。而且这个过程中还有很多难题。
结果就是,很多青年老师,明明很努力了,可是评优的名额太少,如果不当领导,根本拿不到“优”,职称晋升不知道要等到猴年马月,他们根本看不到希望,因此开始消极懈怠了。
二是工作缺乏新鲜感,被太多无形的锁链所捆绑,导致教师无所适从。
教师每天的工作基本围绕备课、上课、布置作业、批改作业这四个环节进行,并处在不断循环之中。每天面对同样的上课地点、同样的学生以及不知道已经讲了多少遍的教材,教师容易感到疲惫,认为工作过程缺乏新鲜感,工作动力不足。
教师每天重复着“昨天的故事”,加上费时费力,难以避免地出现心理饱和状态。 这种压抑的、极端的心理状态在无形中增加了教师的心理负担,产生强烈的消极情绪,从而引起职业倦怠。
教师工作是脑力与体力的双重劳动,身心负荷较重。身心状况如未能及时得到调节与缓解,则会逐渐影响工作状态,感到疲惫。
三是大量的非教学工作负担让他们身心俱疲,家校关系日渐焦灼,家长动不动就举报揭发,让他们原本一颗炽热的热爱教育的心逐渐走向绝望。
部分教师反映其在日常工作过程中需要应付的检查五花八门,这些内容无形之中加大了教师的工作压力,分散其工作精力,教师在完成日常教学工作的繁忙中还需要抽时间,甚至是加班加点来完成检查任务。
还有许多非教学工作,并且没有任何补贴,很多年轻教师就会心存不满,为何不轮流着安排,每次都让自己吃亏。
另外, 学生越来越难管难教,批评不得,管教不得,心理越来越脆弱,让年轻老师们胆战心惊。教师付出的劳动与努力有时与效益不成正比,令教师没有成就感,打击积极性与自信心。
“躺平”看似表面妥协,实则隐含着复杂的内在情绪
虽然很多青年教师都在高喊要“躺平”、 不要“内卷”,但 大部分年轻人还是很难摆脱社会中既定的衡量标准,出现嘴上说着要“佛系”或“躺平”,但仍然积极投入“内卷”大潮之中的矛盾心态。
比起宏大叙事的价值理想, 当代青年教师更加注重精神性需求的满足,以及与自身相关的发展走向和现实生活,注重对幸福感和闲暇时间的追求,强调自我享受与自我愉悦。
但是,仍有一大部分教师群体虽然嘴上高喊要“躺平”,实际上却没有放弃奋斗, 更多是表达对无意义“内卷”的不满和反叛,以此来舒缓压力,调整心态。现实中真正选择“躺平”的老师,可以说是寥寥无几。很多年轻老师把“躺平”挂在嘴边实则是一种缓解压力的自我解嘲,是面临越来越内卷的现实的一种消极反抗。
他们对生活的热情即将被消耗殆尽, 若不及时引导,很有可能会演变为“逃避式躺平”,精神动力完全消解。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德国作家黑塞曾经写过一首诗:“我天天赶路却没有目标,从不想停下来歇一歇脚,我的路似乎没有尽头。我终于发现,只是在转圈,于是对旅行感到厌倦。”
这首诗道出了职业倦怠的几个重要特点: 工作缺乏目标感、丧失前行的动力、对工作时常感到无力和厌倦。职业倦怠一般在一个人工作5到7年之后才会出现,可是随着教师工作负担的不断加重,很多年轻教师才上班一两年就开始出现了职业倦怠。职业倦怠既不利于教师个人的专业发展,更会对学生、学校、教育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
一句话, 职业倦怠的出现意味着教师活力和创造力的丧失,是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的不良症候与可持续发展的拦路虎。
给教师营造轻松、自由、安心的环境
那么如何消除教师的职业倦怠,让“躺平”的教师站起来呢?学校管理者应该给教师们营造轻松、自由、安心的工作环境。
要让老师们感受工作的幸福, 少一点严苛的、冷冰冰的量化考核制度,多一点有温度、有情感的人性化措施,少一点形式主义的活动、会议、评比,多一点切合实际的关心、问候和福利。
要让老师们看到工作发展的前景, 特别是在职称晋级方面,既要做到制度上的公平、公正、客观,又要破除那些陈旧的条条框框,让那些真正有干劲儿、有能力的年轻老师能看到前行的动力和希望。
教师职业本身的创造性与特殊性却没能给教师带来令人满意的经济收入。工资待遇低直接导致落差感和沮丧感油然而生,许多教师常常为此感到忧愁,心里充斥着焦躁与不安,逐渐引起心理失衡并产生职业倦怠, 只有确保教师享有优厚的工资待遇,才能让更多教师坚守在自己的岗位。
学校应当发挥自身的组织力量,为教师创造一个良好的组织环境。 在对教师提出要求的同时,学校也要及时倾听教师的心声,给予必要的人文关怀,让教师在积极开拓自我的同时感受到来自组织的温暖,这将于无形之中激励着教师,提升教师的职业幸福感,从而避免职业倦怠的产生与发展。
学校应将发展性评价作为教师评价的出发点与最终归宿。发展性的教师评价定位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重视教师内在精神需求,采取科学的评价形式,提倡在教师具体的课堂教育教学活动中开展评价,为教师提高专业能力提供切实可行的改进措施。
要让老师们感受到工作的尊严,出现师生矛盾、家校纠纷,学校不能为了消除舆论的负面影响,就不分青红皂白把板子打在老师身上,而应该 分清是非曲直,敢于为老师撑腰,维护教师的正当权益,让他们感到心安而不是心寒。
赋予教师话语权,积极开展教师与学校之间的双向交流。一方面,教师能够积极表达自身的看法与建议,为学校的发展献计献策,有利于提高教师的责任意识,增强其归属感与幸福感。另一方面,学校能够及时了解教师的真实想法。学校对教师来说,不再是高高在上、只能服从的上级,而是可以平等进行交流的合作伙伴。这有利于学校在各事项上获得教师的配合与支持,顺利开展管理工作,营造一个和谐、温馨的校园氛围。
改变职业心态,才会看到教育的美好
当然,青年教师们要想真正克服职业倦怠,起关键作用的还在于内因。很多时候,我们常常埋怨工作环境不好,将自己工作的不顺心、不如意都归咎于此。但是我们有没有想过, 假如换了一个工作环境,我们还是像以前一样感到无力、挫败、焦虑,难道还是因为工作环境不好吗?
所以消除职业倦怠,避免走上“躺平”之路的秘诀就是要学会改变自己的职业心态。很多时候,我们感受不到教师这份工作的纯真与幸福,看到的只是日复一日的重复与无聊,往往是因为我们的心灵蒙上了灰尘。
想想当初第一次走上讲台的那一刻,想想第一次听到学生喊老师好的那一天,我们的心情是多么激动,我们对教育又怀着多么美好的憧憬。
改变自己的职业心态,要永葆当初自己对教育的一颗初心和爱学生的一颗童心。 改变自己的职业心态,要多读书,唯有读书才能让我们认清教育的本质与真谛。改变自己的职业心态,要多思考,唯有思考,才能让我们理清纷乱的思绪,超拔于喧嚣的现实,重新找回属于自己的那份对教育的真诚与纯粹。
改变自己的职业心态,要多写作,唯有写作能让我们反求诸己,认清自身的缺陷与不足,认识到作为一名普通教师,即使自己能力有限,也可以给一间教室里的学生带来幸福和改变。
“躺平”带给你的也是这些东西,在外部环境没有太大改变的时候, 与其选择“躺平”之路,不如选择一条修炼自己之路。多读书,多思考,多写作,多实践,修炼自己的教学水平和班级管理水平,从而拥有足够的专业和底气来面对纷繁复杂的教育现实。
在教育这条充满荣光的路上,荆棘与诗意并存。 我们不能选择“躺平”,我们更不能选择“摆烂”,那是对教育的亵渎,也是对自己人生的不负责。
面对细碎、重复、庸常的教学工作,我们唯有潜心修炼,不断调整自己的心态,把每一天都当成是新生的降临,把自己的创意与创造融入每一堂课,把自己的赤诚奉献给每一个孩子, 让自己时时刻刻都能拥有一份宠辱不惊、从容平和的心境,或许我们才能够发现教育的诗意与美好。
来源: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