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确高校青年教师的使命和担当
高校青年教师作为高校教师队伍的生力军,既承载着接续奋斗、载梦前行的使命,也肩负着开源活水、立德树人的担当。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接力跑中,高校青年教师应认清使命、强化责任、砥砺自强、勇担重任、拼搏奋斗。
提高政治站位,厚植家国情怀
培养一支忠诚干净担当、热爱祖国的高校教师队伍,是确保高等教育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新时代中国青年来说,热爱祖国是立身之本和成才之基。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本质就是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高度统一。”
一是绷紧底线思维。在我国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强化高校办学自主权的背景下,高校青年教师国外学习、访学、游学、学术交流的机会逐年增多。因此,更要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学懂弄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决抵制非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反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浸透,自觉运用“四个意识”导航、“四个自信”强基、“两个维护”铸魂,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坚守底线思维、严守政治关。
二是传递爱国精神。“拔节孕穗期”的青年学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高校青年教师要把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教育作为引导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环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用心讲好中国百年奋斗的伟大故事,用优秀中华传统文化和革命精神绘出浓厚的家国情怀底色,引导广大青年学生成长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新人。
树立学习理念,提升创新能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世界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中国也每时每刻发生变化,我们必须在理论上跟上时代,不断认识规律,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高校是集人才培养和科研学术研究的重要场所,青年教师必须树立学习理念,提升创新能力。
一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夯实理论素养。马克思说过:“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高校青年教师要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作为一种精神追求、一种良好习惯,深入理解、掌握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科学、合理运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解决高等教育面临的难题。
二是深刻悟透教育内涵,把准教育方向。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已经从规模扩张全面转向内涵式发展。高校青年教师要积极了解掌握国家高等教育的新动态、新趋势、新战略,融入“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大格局,准确把握高等教育方向,挖掘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将学科中的育人道理讲清楚、讲透彻,打通高校育人“最后一公里”。
三是顺应时代发展,提升创新能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面对全球政治、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高校青年教师要时刻保持超前识变、积极应变、主动求变的意识,对学术时刻保持饥饿感、危机感,做到政治性和学理性、价值性和知识性、建设性和批判性、理论性和实践性、统一性和多样性、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全面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
立足教育工作,增强服务能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党取得的所有成就都凝聚着青年的热情和奉献。”在新时代,作为青年人佼佼者的高校青年教师,要树立崇高理想,尤其要发挥学术引领优势,做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传播者、推动者。
一是做青年学生的引路人。高校青年教师要有强烈的使命意识、责任担当和育人情怀,积极了解国情、党情、社情、民情,掌握党和国家的教育政策,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领青年学生,守好教书育人一段渠,种好科研育人责任田。关注青年学生的成才成长、所需所求、心理健康,引导学生懂得结合理论学习指导实践,提高发现问题、面对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最终能够独立面对社会、走进社会、服务社会。
二是做社会主义建设的扛旗手。高校青年教师作为思想活跃、学历高、有理想、有抱负的群体,要积极响应党和国家号召,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洪流。当前,科研压力、生活压力、发展压力是高校青年教师群体共同面临的问题。要学会善于平衡教学科研考核压力、职称职务晋升带来的压力,积极参与产学研合作、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开阔国际视野,彰显中国智慧
随着全球化的纵深发展,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新时代高校青年教师既要有高度的敬业精神和责任感,也要有国际视野,争做大国新青年。
一是立足国家利益,勇于实践。在参与国际交流合作中,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立足国家利益、民族利益、人民利益为基础,时刻关注国际化合作的信息与资源,勇于参与国际化项目的实践活动,彰显中国智慧,提升中国青年在国际学术活动中的影响力及学术地位。
二是坚持开放包容,求同存异。在国际交流中要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以开放包容、求同存异的态度,在中外学术交流合作过程中,主动汲取世界上先进文化、先进技术、先进理念,通过文化感染力,寻求相互理解和尊重。
三是培养国际视野,攻坚克难。要切合国家进步发展所需,积极参与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保持对前沿科技文化研究的求知欲及钻研精神,把国际化融入学术研究过程,提升科研成果的社会价值和影响力,彰显中国大国青年形象。
来源:南方日报